歷來顧繡作品為識家、名士、民間所鐘愛
有一種繡品,以著名文人的畫為藍本,用比頭發(fā)絲還要細的真絲來繡,繡法精致細膩,不留針線痕跡,配色比真原作。同原作放一起,難辨真?zhèn)巍C鞒绲澠吣辏倬佣Y部尚書的云間派大書畫家董其昌曾為之驚嘆:“技至此乎?”“非人力也!”《辭海》中亦稱其:“居于蘇、粵、湘、蜀四大名繡之上,不愧為中華民族刺繡史上的明珠,東方的瑰寶”。
這就是盛行于明萬歷至崇禎年間的松江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在明三十八年,進士顧名世在松江府上海縣北隅修建宅邸時,從地下發(fā)現(xiàn)一石刻,上面刻有元代松江云間書法家趙孟頫手書“露香池”三字。后顧名世將其園林稱為“露香園”。而第一幅顧繡,就在這古典的園林里問世。
沈墨耕所著的《顧繡源流考》中載:“民間刺繡,雖尚盛行,如湘繡、粵繡、京繡、蜀繡,亦皆名噪一時,然究不若顧繡之盡人皆知,蓋以當時之詩囿詞林,歷有記載。顧氏女弟子又遍及各方,致露香園顧繡浸成為雋美之故實矣。”可見顧繡在當時的地位之高。
顧繡為顧氏數(shù)代人智慧的結(jié)晶。其中顧繆氏、韓希孟、顧蘭玉三位女紅家當為顧繡的杰出人物。從現(xiàn)有掌握的史料推斷,顧繡的始作俑者極可能就是顧繆氏。顧繆氏是露香園主人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妻。繆氏在少女時就是位才女,曾攻宋繡。嫁入顧家后,眼界更開,在繼承宋繡劈絲、配色、技法等傳統(tǒng)繡法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把自己的感受藝術(shù)化融入繡法中,從而逐漸形成了既富質(zhì)感又富氣韻的繡中門派——顧繡。清代姜紹書《無聲詩史》中稱繆氏所繡人物:“氣韻生動,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襲之。”而在顧繡諸名家中,最能顯示其家傳水平的,當推韓希孟。此女為顧名世長孫顧壽潛之妻,自稱“武陵繡史”。其夫亦善繡,別號為繡佛主人。顧家的這對婦繡夫刺的高手,充分運用了針鋒的特技表現(xiàn)畫繡的神韻,使刺繡藝術(shù)能依畫法的變化而展示其多樣性。達到“不是寫生畫,勝似寫生畫”的意境。所創(chuàng)作的畫繡融合的作品,幾可亂真所臨的國畫。顧繡從閨閣走出來,從而揚名天下,該歸功顧蘭玉。在清嘉慶《松江府志》中,顧蘭玉被譽為松江女才子。顧蘭玉二十四歲喪夫后,就以賣顧繡糊口,后跟隨者眾,遂設(shè)學館授徒。將家傳密技無保留外傳,使松江及周圍女子以顧繡謀生,其間長達幾十年。各地商人紛至沓來,高價收購顧繡作品,顧繡莊也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當時在寧、蘇、杭一帶,顧繡風靡一時。只要說到繡品,無不稱顧繡。“顧繡之名遂以大噪。”
顧繡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繡種,主要在選稿、用料、用針、劈絲上的與眾不同。選稿主要以宋、元名畫為粉本,但不以模擬形似為滿足,而求得其神韻。用料上,在明清時底料是用綾、絹、羅、緞之類,質(zhì)地細密平整,色澤豐富。顧繡用針講究纖細如毫,嚴選針材。在色級色階和劈絲上,則比其他繡種更為纖細,一般劈成8絲啟用,且做到絲絲均勻不起毛。
如此,歷來顧繡作品為識家、名士、民間所鐘愛,亦不足怪矣。云間畫派大家董其昌為露香園顧繡八駿圖方冊題跋:“君子觀此冊,有過于黃荃父子之寫生,望之似書畫,嘗行家迫察之,乃知為女紅者人,巧極天功錯奈矣!”明末江南復社名士陳子龍觀賞顧繡作品后大為贊嘆:“……若韓繡花鳥草蟲,生氣回動,五色爛發(fā),即薛夜來、蘇蕙蘭未能妙詣至此。或天孫織錦手出現(xiàn)人間耶……”滬上書法篆刻家胡鐵生老先生、松江名畫家程十發(fā)先生都曾樂為露香園顧繡題匾題字,傳為佳話。
可惜的是,名盛一時的顧繡現(xiàn)正瀕臨失傳。幸有松江有識之士的難得努力,使露香園悄然綻放的這朵繡中奇葩,正在漸漸恢復其應(yīng)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