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我國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異常豐富的國家來說,高度重視其經濟價值,形成文化產業規模經濟,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經營管理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產業價值 文化產業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先輩們創造了眾多的燦爛文化,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準,將這些文化遺產劃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和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于物質文化遺產已被大家所關注,但作為人類文化源頭和核心內容的民間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未被人們所重視。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最先是由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等單位,于2003年3月開展實施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開始啟動。2004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批準中國政府加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標志著具有5000年不間斷文明傳統的現代中國,也將進一步保護自身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全面上升為國家意志。在隨后的2005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發布。同年10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召開。藉此推動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這標志著重視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在中華大地全面展開,也標志著我國這項工作的規范化和法制化。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條件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生產力,帶來經濟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資金反過來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又要發展,以保護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那么怎樣發展呢?發展文化產業經濟是條捷徑。特別是開發物質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產業價值,變文化遺產為文化產業,也就是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經營管理具有可行性。
1.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傳統文化資源,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優勢所在,這為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經營管理奠定了基本條件。首先,組織裕固族服裝模特隊進行節慶演出,中老年婦女、青年少女穿著不同的裕固族傳統女裝在舞臺上大展風采,充分展示民族服飾的魅力。其次,將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裕固族女用紅纓帽子制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紀念品出售,銷量極大、利潤可觀。這種做法既利用傳統工藝、傳統文化資源取得了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
2.經濟開發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地的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后,這些地區就有條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擴大宣傳力度,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提供更好的傳承、保護、創新條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使之更加安心地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都應該在確保文化遺產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進入市場,并通過切實可行的市場運作,完成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并實現了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的良性循環互動。”
3.在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本真性、原生態保護的同時,也要有適度的經濟觀念,有以開發促保護的頭腦和意識。對那些既能顯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經濟產業開發價值、市場開發前景的優勢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敢于樹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進行科學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營銷戰略,集中力量培育優勢文化品牌,將文化資源優勢傳化為經濟優勢,充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價值。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管理的政策建議
1.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這是對其進行產業化經營管理的前提條件。雖然我國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是由于長期不被重視,保護措施不力,已經受到很大的破壞。所以我們要馬上行動起來。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術界,應從全球文化的背景下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對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研究,對其存在種類、數量和消失狀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將要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摸底,加緊挽救。政府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以做到有法可依。
2.堅持市場導向,尊重經濟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其核心內容是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所以在以后的經濟建設過程中,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經營管理也不例外。“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都應該在確保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進入市場。
3.加大開發力度,增強文化吸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比較好的地方一般都在較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恰恰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所以我們要增加資金扶持,加大開發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地域性和群體性,每個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遺產,我們要深刻挖掘各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發展旅游業,增強文化吸引力,變文化遺產為文化產業,變文化優勢為文化資源。
總之,在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同時,必須要有經濟開發的理念,注重產業集聚的經濟效應。對那些既能顯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經濟產業開發價值、市場開發前景廣闊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敢于樹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進行科學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集中力量培養優勢文化產業。將文化遺產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與產業優勢!
參考文獻:
[1]http://hongruizhang.bokee.com
[2]孫詠梅: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產業結構調整[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