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的監事會與董事會屬于并列平行關系,監事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實行對董事會的業務監督和財務監督。由于日本經理層實際控制公司,決策權和業務執行權合二為一,監事由董事會提名,作為下級的監事是很難監督他的上級領導的,總體來講日本監事制度的運行不是很理想。但是近年來日本商法修改頻繁,其中就有強化監事機制的內容,表明日本正在逐步完善這一制度,確保監督職能的有效發揮。
[關鍵詞] 監事 監事會 監事會職權
一、日本監事制度的產生及發展
1899年的日本新商法,形成了以股東大會為中心,并加之董事、監事的三機關鼎立。董事與監事均由股東大會進行選任。董事負責執行業務,而監事具有對執行業務進行監察的權限,監察的對象涉及到業務監察與會計監察兩個方面。
1950年修改法以來,監事只擔任會計監察,但由于董事會的業務監督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且監事的監督未能獨立于董事,變成了形式化的機關。于是,通過1974年修改法,規定為監事的任務,不只局限于會計監督,對業務也可以進行全面監督,目的是為了確保監事的獨立性,這次修改同時又制定了商法特例法,根據公司的規模區分了監督內容。1981年修改,更加強化了監事的權限和獨立性,新設了復數監事制度和常勤監事制度,并強化了監事和會計監察人的合作關系。1990年修改,擴大了監事的職權范圍。1993年修改,延長了監事的任期,并在大公司采用了社外監事和監事會。
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告別了泡沫景氣,開始進入停滯期,90年代被稱為失去的十年。為打破低迷,提高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90年代的后期開始,對商法進行了接二連三的修改。2001年修改目的在于強化監事機能,又延長了監事的任期,明確規定監事的董事會出席義務和意見陳述義務,辭任的意見陳述權,公司外監事人數的增加及其要件的嚴格化。
二、監事會的組織構成
日本監事實行獨任制,是股份公司必要的常設機關。與德國監事不同,日本監事各自可以構成公司的機關,監事為復數時,也可以各自單獨行使監事的職務權限。通過1993年修改規定,大公司的監事會由監事全員構成,旨在提高監察的獨立性,并通過組織性的監察來確保監察的實效。1993年日本商法特例法規定,大公司(5億日元以上或負債總額200億日元以上)的監事為3人以上(其中一人以上應為就任前5年間非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董事或經理,也不能是其他重要使用人——包括社外監事;2002年將獨立監事的人數由原來的1人以上增加為監事總數的半數以上,就任前5年間修改為單純的就任前,實現了要件的嚴格化),對其他公司(資本金1億日元以下的為小公司,超過1億未滿5億日元的為中公司)沒有限制監事人數,1人以上即可。在日本,盡管職工參與制度尚未被立法正式認可,但是那些應有資本家間經營者承擔的責任,其中包括分擔公司風險、組織公司經營,以及采取革新措施等企業家的職能,卻早已被廣泛地分配給從業人員了,全員參與已被看作日本公司制的根本特征。
日本和德國一樣,也采用銀行控制主導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日本銀行與德國銀行對公司的監督方式不一樣。日本銀行及其法人股東通過積極獲取經營信息對公司主管實行嚴密的監督。一方面,銀行作為公司的主要股東,在盈利情況良好的條件下,銀行只是作為“平靜的商業伙伴”而存在,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盈利開始下降,主銀行由于所處的特殊地位,能夠很早就通過營業往來賬戶、短期信貸、與公司最高管理層商業伙伴的長期個人交往等途徑獲取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主銀行就可以通過召開股東大會或董事來更換公司的最高領導層。青木昌彥把它稱為“相機治理”。
三、關于監事會成員(監事)的規定
1.資格。日本商法規定下列人不得為監察人:禁治產人或準禁治產人;受破產宣告而未復權者;因犯本法、商法特例法、有限公司規定之罪而被處刑,且自其執行終了日期或不再受執行之日起未經過兩年者;因犯前項罪以外的罪被處以上刑罰,且其執行維終了或未得到不再執行宣告的人。但是受緩刑處分者,不在此限。
2.任期。自1899年日本商法實行很長時間以來,監事任期為兩年;1993年商法修改為三年;2002年商法修改又從三年延長為四年。這一連貫措施旨在不斷加強監事的身份保障,進一步確保監事實施監督的實效性。
3.選任與解任。日本商法257條規定,股東全會可以隨時解任監事,但如規定了任期,無正當理由而與任期屆滿前解任時,被解任的監察人可以向公司請求賠償因解任而產生的損害。
4.監事兼職。日本商法276條規定,監事不得兼任公司或子公司的董事、經理人或其他使用人。
5.報酬。日本商法279條規定章程未規定監事報酬的數額時,由股東全會以決議確定;監事有數人時,如果章程未規定各監事報酬的數額而股東全會也無其決議,則由監事在前款報酬范圍內協商確定自己的報酬。
6.義務。根據日本商法280條、254條第3款和民法644條的規定,監事與公司的關系從有關委任的規定,作為受托人,監事對公司應該盡善良管理人的主意義務。2002年商法修改明確規定了監事的董事會出席義務和意見陳述義務。修改前的商法第260條之3第1款規定,監事可以出席董事會,并陳述其意見。根據這一規定,一般認為監事作為負有監察公司業務執行義務和善管義務者,自然負有董事會出席義務和意見陳述義務。修改后的商法第260條之3第1款將監事的這一義務明確化“監事應當出席董事會,并認為有必要時應當陳述意見”
7.責任。日本商法277條、278條和266條之3規定了監事的責任。一是對公司的責任:監事怠其任務(為阻止董事的違法行為)時,對公司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該責任只有在全體股東同意時才能免除。若在會計表冊被股東常會接受2年內未有特別決議,則說明監事對會計表冊所負責人已被解除;二是對董事的連帶責任:在監事對公司獲第三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情況下,董事也應負其責任時,監事與董事為連帶債務人;三是對第三人的責任:監事在監察報告書上就應記載的重要事項進行虛偽記載,對第三人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但是監事證明對記載、登記或公告未疏忽大意時,不在此限。
四、監事會會議
召集程序及議事錄,適用董事會的規定,不同的是各個監事隨時可以召集監事會會議,決議在過半數以上的監事同意時通過,但解任會計監察人,應該由全體監事同意。(商特法8條之3第一款);同意監事會決議的監事也要承擔責任。監事會應就議事制作議事錄,議事錄應記載議事經過概要及其結果,出席會議的監事應簽字。
五、監事會的職權
1.業務監督權
日本商法274條規定了監事的業務監察權、調查權:(1)監察董事職務執行情況;(2)監事可以隨時要求董事、經理人及其他提供營業報告或調查公司的業務及財產狀況。董事發現有顯著損害公司之虞的事實時,應立即報告于監事
日本商法274條至3規定了監事對子公司的調查權:(1)母公司的監事,為執行其職務,在必要時可以要求子公司提供營業報告;(2)母公司的監事依前款規定要求報告時,如果子公司未從速提出報告,或者有必要確定其報告真偽,該監事可以就報告事項,調查子公司的業務及財產狀況;(3)子公司有正當理由時,可以拒絕第一款規定的報告及前款的調查。
2.財務監督權
日本規定董事會在每個決算期應制成下列表冊及其附屬明細表,并經監事審核: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報告;公積金及紅利與股息分配方案。上述表冊及監事的審核報告應與股東常會開會日一周前置于公司供股東查閱。經股東會承認后2年內,董事和監事責任免除。
日本監事也進行會計監察,在大公司與會計監察人的關系就成了問題。原則上二者要各自進行獨立的監察。但是作為公司外部的獨立的會計師的會計監察人監察,除特殊情況外,是充分可以信賴的。因此無需由監事重復進行同一內容的監察,監事只要注意參考監察報告書就可以。監事會認為會計監察人的檢查方法和結果不當時,就將其理由、宗旨和自己的監察方法的概要、結果等記載于自己的監察報告書就可,認為監察屬實時,無需對會計監察事項再次觸及。為了強化監事和會計監察人的協作關系和提高情報收集能力,保障監察的充實性,監事為了執行職務,需要時可以要求會計監察人對其監察進行報告。
由于會計監察人任務違反,對其公司造成損害時,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因監察報告書中有關重要事項的不實記載第三者蒙受損害的,就應該對第三者承擔賠償損害責任。
3.代表公司權
公司的代表權屬于董事會,但在特殊情況下,監事會代表公司,例如董事與公司之間發生訴訟時;日本商法275條第四款規定公司對董事活動是對公司提起訴訟時,監事在訴訟中代表公司。公司接受第267條第1款的請求時(自6個月起連續集有股份的股東,可以以書面請求公司提起追究董事責任的訴訟),亦同。
參考文獻:
[1]末永敏和(張凝譯)見黃來紀布井千博鞠衛峰編:中日公司法比較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83~84頁
[2]末永敏和(金洪玉譯):現代日本公司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169頁
[3]毛亞敏著:公司法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00~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