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設計家的勞動既是精神生產勞動,又是物質生產勞動;藝術設計作品既是強調功能的實用品,又是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品。
[關鍵詞] 現代 功能美 形式美 科學美 結合
藝術設計是獨立的,創造性的藝術活動?,F代藝術設計不僅與審美和視覺造型形式有關,更強調設計對象的功能性和創造方式,換言之,現代藝術設計是采用機器生產方式的現代工業社會中,設計家在注重設計對象的視覺造型形式和審美效果的同時,強調設計對象功能的活動。藝術設計家的勞動既是精神生產勞動,又是物質生產勞動;藝術設計作品既是強調功能的實用品,又是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品。
人類的審美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和完善起來的。由于各人的實踐活動不一樣,人們會有不同水平的藝術美的鑒賞力,也有不同水平的科學美的鑒賞力。前者取決于人們的藝術素養,而后者取決于人們的科學素養。馬克思曾指出:“從主體方面看來: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不辯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力量之一的確證……”。有的人并不能感受到藝術美,是因為缺乏“感受音樂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有的人感受不到科學美,是由于缺少“科學的判斷力和鑒賞力”。我認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審美標準有以下幾個:
標準一:功能美
中國的藝術設計有很長一段時間將審美和功能截然對立而不是看成統一的整體導致中國藝術設計,尤其是建筑設計和工業產品設計的落后。徐恒醇在〈技術美學〉一書中說:一切產品都是人們為一定目的,按照自己掌握的客觀規律對自然物質進行加工改造的結果.當產品實現它的預定功能時,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達到統一,人就取得一種自由;而能夠充分體現這種統一的產品的典型形式或者說是它的自由的形式就表現出一種美,這就是功能美。在藝術設計作品的功能美的形成過程中,合目的性體現了作品的實用功能所傳達的內在尺度要求,即構成物的結構、材料、和技術等因素所發揮的恰到好處的功利利用;合規律性則體現了功能美形成的典型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著積淀、選擇、抽象、概括、同化、調節和建構。
功能美作為人類在生產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實體的美,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審美形態,也是一種比較初級的審美形態。借助于功能美,藝術設計作品可以再現其材料和結構,突出其實用功能及技術上的合理性,給人以身心的愉悅。
標準二:形式美
形式美是功能美的抽象形態,是指構成現代藝術設計作品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色、形、聲)以及它們的組合規律如比例、節奏等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特征。
物質材料自身的美是最天然的美,玻璃的明亮、透徹,珠寶的瑰麗、奢華,白色的純潔,紅色的熱烈,蘭色的潔凈等。然后它們又按照如下的規律組合起來,構成形式美的法則。
1.整齊:是最簡單的形式規律,其特點是一致和重復,體現為統一的秩序。
2.均衡:不同的形、聲、色交替重復,形成既有變化又統一的美。
3.比例:是作品的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的關系。它有兩種存在形式,即存在于空間的比例和存在于時間的比例。黃金分割以8:5或1.618:1的恰當比例成為美的經典比例。
4.對比:是在作品中對立和統一同時并存。使人產生鮮明、醒目、振奮的感覺。
5.節奏:是指在作品中某種元素有規律地反復,形成有秩序地連續。
6.和諧:是作品的形式美所體現的最高形態。豐富中體現單純,自由里寓有秩序。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國廣告設計與運作活動強調功能的意見曾經占據上風,只要效益好就是好廣告,廣告設計與企業經濟密切合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擴大了這種極端的“經濟學中心主義”的影響。在這種將設計與藝術割裂、對立的觀點的影響下,許多廣告設計缺乏形式美感,格調低下,引起人們的強烈反感,從而導致設計的失敗。近年來的現代設計作品在其設計過程中越來越趨向于在強調功能的基礎上,讓自由和秩序在“混沌的邊緣”互相碰撞,從而產生新的秩序美感。
標準三:科學美
馬克思曾指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人類的本質??茖W活動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高級形式,人類的理性與智慧,直覺與想象,邏輯思維能力與審美意識水平都在科學活動中得到充分表現。而科學活動的物化成果,即科學的理論、公式、發明等,成為人的自由創造的積淀,或者說人的本質特點的確證。由于偉大科學成果體現了人類的自由本性,因此成為“科學的藝術品”,成為一種“藝術杰作”。
科學知識的每一次突進都帶來一次藝術設計思潮上的波動。40年代以原子、電子為首的技術革命,80年代的信息技術革命,及90年代的生物技術革命等,對于藝術領域中的藝術設計都是一種新鮮血液的更新,具有強大的推動力;而在藝術設計中所用的現代技術,也是以科學作為背景的。設計其實是一個在進行產品技術構架前的準備階段,而因人類的這種設計活動使其占有較高的地位,事實上是一個技術勞動的智力過程,不少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便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藝術與設計相結合的產物。藝術與設計的結合,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歷史回歸,將是更高層面的歷史升華。
參考文獻:
[1]潘魯生:《設計藝術原理》.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史》.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