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是不朽的。民族文化特質一旦形成,對民族經濟有著持久的影響力和推動力。“本土文化”與區域經濟本來就是兩個互相包容和交融的組合體。失去了本土優勢的文化是單薄的,同樣缺少“本土文化”的區域經濟的發展也顯得單薄。西部歷來不缺少文化精品,從絲綢之路到《大夢敦煌》,構成了具有鮮明獨特的本土特色,才使得“本土文化”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本文從文化與經濟的角度來探索“本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效用,以期為本土文化的發展尋求理論支撐。
[關鍵詞] 民族文化 民族經濟 本土文化
西部民族眾多、地域廣袤,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問題雖是老課題,也有明確的答案。但在當今文化與經濟一體化,以及經濟全球化大趨勢、大背景下,給文化對經濟的滲透力與推動力注入了新的內涵。近十幾年來,西部民族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與西部本土民族文化特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從文化與經濟的角度來探索“本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效用,以期為本土文化的發展尋求理論支撐。
一、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指出:文化屬上層建筑范疇,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但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上層建筑,有著其自身的本質特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因此,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也有著相對的長期性和持久性。黨的十六大報告則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從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經論:文化與經濟相互依存、互為動力,共同推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換一個角度說,民族文化最穩固最基本的特質,即民族心性、民族氣質一旦形成,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民族經濟的發展方向和質量。
1.民族文化與民族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后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如果那個民族在文化問題上變得自覺了,對民族文化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并且把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好,可以預見這個民族在未來的經濟地位一定是舉足輕重的。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只談民族經濟,不談民族文化,民族經濟的發展就難以持久;只有發達的民族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民族文化,不可能有強大的民族。
2.民族文化滲透于民族經濟發展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采取一種運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歸根結底,一個民族在創造勞動成果的同時,創造了與民族同步發展的民族文化。
3.民族文化不隨民族經濟亦步亦趨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過去經濟發達,后因多種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民族文化造就發達的民族經濟,落后的民族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民族經濟。從歷史上看,不同地區、民族的文化與民族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式的、均衡的,有的會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
當今時代,經濟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重要的全球趨勢,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引導和支撐作用已越來越明顯。這既會給各個民族帶來快速發展的經濟,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從而抹煞了文化的民族特性。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經濟肯定會萎縮,民族也就名存實亡了。因此,民族文化的自覺問題在當代就顯得更為重要而緊迫。大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制定,小到企業生產管理和名牌產品的創立,既是經濟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文化活動,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特點,都凸出相當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沒有文化的協調發展,經濟倫理和經濟規范確立不了,經濟建設就難以搞好。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市場經濟就是民族文化經濟,就是文化作支撐的經濟。
二、西部區域民族經濟的發展與“本土文化”的關聯效應
1.深入挖掘西部本土文化資源。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由于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巴蜀文化圈,云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包涵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2.西部區域民族經濟的發展與“本土文化”的互動。其實在西部尤其很多地方的縣域或區位經濟發展過程中,因為一味地追求眼前或局部利益,而丟失了很多原本屬于文化層面上的東西。用專家的觀點來說,現代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需要依托的是文化歷史資源,以資源優勢來促進發展,以地域特色來發展和帶動第三產業,這既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也對保護地方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對這些厚重文化歷史資源開發利用時,或“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或“寓文化于經濟”,不斷賦予時代精神,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失為一步好棋。近年來,地域文化資源資本化、產業化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一個新話題,但地域文化豐厚只是一種潛在優勢,而使這種優勢真正轉化為文化資本的優勢,需要一個對文化差異深入發掘、科學配置和恰當轉換的運作過程。因為文化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文明的創建上,更重要的是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以及參與區域發展的競爭優勢。
三、結束語
民族文化對民族經濟的推動力有著一只看不見的“手”。誰抓住了這只“手”,誰就能推動整個民族的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市場也需要培養和引導。“本土文化”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經過公眾尤其是本土民眾的認可,才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本土文化”市場的培育需要各界的協同努力和廣泛參與,在扎根于本土的基礎上向外推進,這既符合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也能貼近市場的脈搏。只有讓大多數本土人士真正體會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和亮度,并為之自豪和驕傲,能夠自覺維護“本土文化”精品,這才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趙光遠主編:《民族與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諸形態》.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邁克爾·波特著:《態度、價值觀、信念以及繁榮的微觀經濟學》[M]
[3]林毅夫著:《 經濟發展與中國文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徐圻著:《現實發展與精神超越》[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2
[5]龔學增: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M].中共黨校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