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年金的發展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旨在利用科爾曼的法人行動者理論,對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和完善提出新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企業年金 養老保險 社會資本
企業年金是指企業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指導下,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和發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員工退休后獲得一定數額的退休收入保障計劃。建立企業年金制度,能夠為職工提供必要的養老保險,保證職工的養老金待遇不下降,有利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穩定中發展。實施企業年金計劃,有利于吸引優秀人才、增強企業的穩定性和凝聚力。運用企業年金制度,通過其預籌積累模式來減輕當前完全實行代際調劑的壓力,有助于更好地應對和化解我國老齡化危機,降低政府財政壓力。
一、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的現狀
1.我國企業年金建立的總體水平低,企業年金規模小、覆蓋面窄,在地區、行業上分布不均
由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課題組撰寫的《中國企業年金制度與雇主責任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555家企業中,僅有14.2%的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且國有企業比重最高為20%,民營、私營企業僅有10%,國家壟斷性行業的建立比重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從地區看,企業年金發展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一帶。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僅相當于參加國家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企業年金普及率基本都在50%以上。
2.國家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過高,不利于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
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建立需要在各層次之間建立一個適當合理的比例關系,這種比例關系通常用各層次提供的退休金替代率來衡量。替代率是退休金可以替代職工在職期間收入百分比的指標,通常用退休第一年的退休金收入與退休前一年工資收入的比率來表示。替代率的設計目標是養老金應該能維持職工及其撫養者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在發達國家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都很低,大多在30%~45%之間,只夠維持退休人員基本生活。而我國目前養老金替代率水平完全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所提供,留給企業年金發展的空間太小,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建立年金的積極性。
3.雇主認識不到位,職工需求意識不強
首先,雇主對企業年金制度缺乏基本了解。《報告》顯示,有49.2%的雇主表示不知道企業年金,甚至有的雇主將其誤認為年薪制。雇主沒有認識到企業年金作為一種薪酬分配方式,對于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鼓勵員工長期為企業服務、增加企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職工對企業年金認識不足。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企業年金給予的政策關注、輿論宣傳都不夠,導致企業職工對企業年金的認識嚴重缺乏。而且,職工的短期化行為也導致對企業年金需求不足。
二、科爾曼理論關于企業年金的觀點
詹姆斯·S.科爾曼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法人行動理論者的創立人。法人行動者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經歷了“社會結構的革命”,社會的基礎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原始社會組織,而是以法人行動者為基礎的“人工創建的社會組織”,新出現的法人行動者逐漸擔負了原始社會組織所承擔的大部分職能。在農業社會中,家庭既是生產單位,也是生活福利單位,自然人在年老體弱不能從事勞動時,由家庭和家庭派生出來的其他社會結構,如鄰里社區等原始性社會組織提供其生活保障,老年保障與家庭生產和消費活動是分不開的,社會資本具有社會保障和社會支持的功能。而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原始性社會組織的逐漸衰落,舊的社會資本不斷受到侵蝕,老人的經濟安全也受到影響。對現代社會缺失的老年保障社會資本的補救責任,可以由兩類法人行動者,即企業和政府來承擔,由企業來承擔時則形成企業年金,由政府承擔時則形成基本養老金。
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失去了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失去了生產活動的副產品—老年保障。企業作為接替家庭生產功能的法人行動者,理應承擔補償家庭經濟解體損失的傳統社會資本的責任。因此,企業年金應當成為養老體系的主題,而不是僅僅起著補充作用。
三、依據科爾曼理論發展和完善我國企業年金的建議
1.從根本上明確企業年金的性質,對企業年金進行定位
對企業年金性質的認識應該是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缺乏傳統農業社會家庭中那種自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這種自然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曾是維系傳統社會結構穩定的社會資本,為了補救其缺失,企業年金等福利組織得以建立。所以,企業年金的建立,使家庭經濟解體后損失的社會資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補償。
從年金性質我們認識到企業作為接替家庭生產功能的法人行動者,理應承擔補償家庭經濟解體損失的傳統社會資本的責任。企業年金應當成為養老體系的主題,而不是僅僅起著補充作用。
2.逐步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為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空間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越高,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就會相對偏低,相反,如果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偏低,則企業年金的替代率就會相對較高。我國的基本養老保險金替代率則在80%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企業年金的建立與發展。在企業有限的能力范圍內,過高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會使企業的養老保險負擔無法減輕,這必然壓縮對企業年金的投入。并且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不降低的情況下,企業也缺乏發展企業年金的動力和壓力。因此必須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為企業年金的發展留下空間。
3.加大對企業年金的宣傳,樹立建立企業年金的意識。
由于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在宣傳上偏向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企業年金的輿論引導不夠,致使許多企業和職工不了解企業年金,不愿為職工提供企業年金;一部分職工存在短期心態,認為企業年金是幾十年以后的事,不如眼前多增加收入,看得見摸得著。鑒于此,我認為,有必要由國家加大宣傳力度,讓企業和職工充分認識到建立企業年金的重要意義,辦好企業年金計劃,保證企業年金這一長期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