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恒等式。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兩權分離的要求,債權人和所有者提供的資金都是有成本的,由此演繹出“資產=負債”的會計等式的會計思想。本文通過一次授課,組織學生在分析、討論案例題的過程中感悟會計思想。
[關鍵詞] 會計恒等式會計思想案例教學
會計學是會計思想的產物,如何在每一節授課中讓學生品味、感悟到會計思想,使其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能夠用一般原理去指引本單位的經濟活動,并使之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筆者以授課教案的形式,做了一點探索,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教學所用案例
如果你是M公司的會計主管,觀察了企業前段時間的運行:資產負債率為40%,流動比率為1.8,應收賬款周轉率為15次,存貨周轉率為6次,銷售收入為800萬元。公司現狀是全部資產為600萬元,所有者權益為200萬元,長期負債為100萬元,流動比率為1.5,存貨為150萬元,應收賬款為250萬元,銷售收入為1000萬元。剛完成以下業務:(1)購買材料20萬元,應交稅金3.4萬元,其中8萬元為賒購。(2)銷售商品一批價款15萬元,應交稅金為2.55萬元,其中10萬元為賒銷。(3)購買設備一臺價值5萬元,支付存款3萬元,余款開出商業匯票。(4)向銀行借入貸款15萬元,并支付前期利息1萬元。(5)向投資者支付現金股利8萬元。公司召開財務例會,結合發生的經濟業務變化,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議。
案例設疑:(1)公司處于哪個生命周期?(2)公司的財務狀況怎樣?(3)為何叫資產負債表?
二、教學過程
首先要啟發學生思考,講授、提問并引導學生嘗試分析,成立討論小組,讓學生獨立思考、理解,必要時的老師指導。
1.請三位同學講出資本結構比率、企業償債能力比率、資產運營效率有關指標的計算公式,分析要點,利用課件和學生一起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2.組織同學討論分析經濟業務變化后,引起了哪些指標發生了變化?請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列出會計分錄,并計算變化的過程和結果。演示、啟發學生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業務(量變、質變)?自學并自由探索。觀察、發現問題,剖析問題。
3.啟發學生討論支付利息與發放股利帳務處理的區別?債權人和投資者對企業的要求權有什么不同?都是企業資金的提供者,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引導學生從“兩權分離”的角度、產權思想的觀念、責任會計理論思考運用第一章的理論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討論。
4.請同學分析每一筆業務變化的結果和最后總的變化結果之間的區別。啟發學生如何控制經濟運行?點評學生的觀點。各小組在積極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辯論,探索經濟規律。
三、教學小結
1.資產負債表的右方反映企業資金的來源,從籌集資金的角度看,資金是有成本的,資金構成不同成本不同,風險也不一樣;左方反映企業資產的分布狀況,從投資的角度看,不同的資產其獲利能力是不同的。企業組織財務活動就是要在風險合理的基礎上,使得資金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2.資產負債表分析的各種指標只有聯系持續經營的企業,在占有客觀公正信息的基礎上,從歷史、行業、預算等多個角度分析才能得出趨于真實的評價,為分析主體改善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3.支付利息和發放股利從不同的渠道列支,因為“權”的不同,所以“責”不同,“利”也不同。
四、本案例教學所體現出的會計思想
現代企業制度的兩權分離,是企業資產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和最終財產所有權相分離。企業作為法人,不僅對債權人提供的資金承擔責任,同時對業主(國家、法人、個人)提供的資金也承擔責任。這種責任的強化形式,則是企業法人對債權人、業主提供的資金承擔償還義務,即負債性質。建立“資產=負債”會計等式,充分體現了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資產與權益是同一資金的兩個方面,資產說明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產的運用情況,權益說明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的來源情況,二者在總額上是一種必須必然相等的關系。
資產與權益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資產不能離開權益而存在,沒有無資產的權益,也沒有無權益的資產。從數量上看,有一定數額的資產,就必須有一定數額的權益;資產總額與權益總額之間存在著必須相等的關系。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世界通用的會計平衡公式是現代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符合現代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一客觀現實,給我們以下提示:
第一,提示了企業資產的所有權關系和企業主體的經濟利益結構,充分體現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第二,有利于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會計基本等式體現了會計要素之間的聯系,等式中的要素“資產”、“權益”都具有明確的內涵和本質屬性。要素及其變化概括了企業經濟活動的變化和運動后的結果,使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更為具體;第三,充分體現了會計主體假設。從等式中可以看出,資產是企業所擁有的經濟來源,它可以為企業創造未來的經濟效益;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義務,將來必須用資產來償付;而所有者權益則是企業所有者對企業凈資產的索取權;第四,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的權益。按照資本保全原則,在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期間,投資者不能任意抽回投資,投資者享有企業凈收益的分配權,有利于投資者的利益。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報表。它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所承擔的現時義務和所有者對凈資產的要求權。在我國資產負債表采用賬戶式結構,報表分為左右兩方,左方列示資產各項目,反映全部資產的分布及存在形態;右方列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各項目,反映全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內容及構成情況。資產負債表左右兩方平衡,即資產總計等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計。
決策有用學派從信息使用者的立場出發,強調財務報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系統整體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會計準則不過是為了對會計行為加以約束和限制,使其提供的信息于決策有用。建立以“經濟增加值=息前稅后經營收益—使用的全部資金×資金成本率”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更能直接地考核經營者為股東創造財富的數量和質量。
現代會計思想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產物。確立以“資產=負債”作為基本會計等式的會計思想,以經濟增加值作為評價企業業績的觀念,適應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科學地反映了現代企業的產權關系和資金關系。
參考文獻:
[1]韓東京:中國當代會計思想綜述——從產權理論出發[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2]唐穎麗:啟發式教學思想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82)
[3]財政部企業司.企業財務通則講解.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4]曹岡:財務報表分析[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