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難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是解決 “三農”問題的關鍵。據調查,我國農民貸款難度較大,農村保險制度不足等,是造成我國農民增收難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分析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現存問題,尋找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的途徑,對于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直至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創建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機構的功能定位不清晰
在經歷近十年的改革后, 我國的農村金融已初步形成了以農村信用社這種合作金融為基礎, 農業銀行這種商業金融和農業發展銀行這種政策金融各司其職, 三者間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但目前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三者的職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沖突, 并由此產生了許多難以協調的矛盾。具體表現在: 第一, 農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 農業發展銀行難以承擔政策性金融的重任。第二, 農業銀行市場定位的變化使得原來農村金融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實行商業化改革以后, 農業銀行從農村大量撤出, 留在農村的也僅從農村吸收存款, 不再向農戶發放貸款, 這使得其在農村金融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第三,農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2.民間金融缺乏必要的規范和保護
長期以來, 由于正規金融服務不能滿足農村發展和農戶的需求, 民間金融包括高利貸行為獲得快速發展的空間。但是,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和融資活動一般具有規模小, 隱匿分散的特點, 其運行依賴于一些被社會認可的非正式規范( 如行為主體之間的信任、社會聲譽等) 和非正式的制裁機制( 如社會排斥、聲譽的喪失等) 。這些特點使得政府難以通過正式規范進行低成本的監管和規范, 從而也使得其缺乏政府的保護。因此, 如何有效地規范和保護民間金融的健康有序發展是今后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
3.農村金融市場的監管組織體系不完善
目前,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分工負責、相對獨立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不斷加強。但從審慎性風險監管和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 至少還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缺陷。首先, 風險主體缺位, 難以實現監管的全面有效。其次, 農村金融監管目標錯位, 使得外部監管職能難以發揮應有作用。再次, 監管理念落后, 監管內容陳舊, 監管效率低下。我國農村金融監管理念基本上還停留在機構設立、業務審批和合規性檢查階段, 而非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最后, 監管法規標準、監管方式和技術手段不適應市場監管要求。
二、深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的途徑分析
1.改革農村金融組織機構體系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改革的方向應該是一個有效率的競爭型、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此, 首先需要對農信合作社進行改革,明確其合作性金融機構的產權關系,促進其轉換經營機制,使其真正成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導者。其次, 要放寬政策使一部分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 規范其經營行為。再次在有條件的地方,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鼓勵各種經濟主體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或者商業取向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最后, 允許有組織的民間借貸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內開展金融服務, 盡量通過發展多元化的正式或準正式金融機構來擠出部分非正規金融活動。
2.完善農村政策金融體系
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本是提供商業性金融產品的機構, 但它們同時又承擔著較多政策性金融產品的供應任務。一個金融組織交叉承擔這兩個任務必然會產生許多弊端。一是容易將商業性金融風險轉嫁到政策性業務中; 二是容易出現政策性金融行為對商業利益的排擠; 三是可能出現商業行為對公共利益的排擠;四是使得衡量這些金融組織的績效變得困難, 承擔政策性金融任務可能會成為這些機構推卸責任或無休止的尋求政府補貼的托辭。因此, 完善農村政策金融體系首先要把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中的政策性金融業務分離出來。其次, 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功能和管理, 使其更多更好地為政府推動的項目信貸計劃提供服務。
3.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
首先,需要明確農村信用社的功能定位。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被視為準政策性金融機構, 承擔了支持三農的重任。筆者認為,農村信用社應定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應立足農村,以農村經濟成分為業務對象,按擇優扶持原則開展業務經營。其次,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應將農村信用社可以計量的出資股權化, 以明晰農村信用社的歸屬權;可以讓省財政作為政府出資人的代表,行使其所有者的職能;完善農村信用社的股權機制。最后,積極完善支持農村信用社的政策。
4.大力發展農村保險業
農村特別是農業生產不僅面臨著市場風險, 而且面臨著自然風險。因此,農業銀行、小額信貸金融機構等可以憑借其在農村的機構網點開展農村保險業務,拓展農村市場,通過業務的多元化來化解和分散風險, 在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良好的發展。
5.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監管框架
首先要改進監管理念,完善監管技術,提升監管質量和效率,充實監管人員力量。其次要盡快出臺《農村合作金融法》等農村金融法律法規。再次,中央銀行要根據有關金融法律制度規定,加強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監管,以維護其良好的運作,并促使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內控制度。
參考文獻:
[1]周小川: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幾點思路[J].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8期
[2]陳劍波:重建農村金融體系需要破解的難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4年第1期
[3]徐永祥.農村金融體系的現狀與發展思考[J].企業經濟,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