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辦理進出口通關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風險。面對通關風險,企業不應茫然無措,也不能消極回避,而是要正確處理并化解。通關與風險同在,關鍵是以科學的態度、誠信的理念,建立適當的預防機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可坦然面對。
哈爾濱某公司自最近幾年起共進口了變速箱6萬余套,完稅價格總值為1億余元,組裝成發動機后配套提供給轎車使用。當時公司向海關申報的商品編碼為87084040(柴、汽油輕型貨車用變速箱)。公司管理者們沒有想到,2005年海關對公司進行稽查后,根據歸類原則和變速器的實際應用,認為此變速器應歸入87084091(小轎車用自動換擋變速器),兩種稅率相差7%左右,海關認定公司存在歸類錯誤,應補繳稅款794.5萬元?!拔覀儚?999年從事進出口貿易一直都是很守法的,沒想到這次因為歸類申報方面的錯誤,會導致這么大損失”,公司進出口業務部的一位負責人說,“總結教訓,也許我們對通關方面的重要性還認識不夠?!?龐大的數據本身就是一種警示,對企業而言,通關過程與風險同在,通關風險關系企業的切身利益,不容忽視。
在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形勢下,進出口通關的重要性日益顯著。通關業務程序復雜、專業性強,且責任較重。能否順利地辦理海關申報、納稅等業務,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成本與工作效率,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據統計,2005年全國海關共立案調查和稽查企業15000余家,案值50余億元,偷逃稅6個多億,然而除少數企業屬明知故犯外,大多數企業對海關管理規定認識不足,或雖有一定的認識,也總是抱著僥幸的心理,以至于發生了被海關質疑、處罰等事件。
通關風險知多少
進出口貨物的通關分為五個基本環節,即申報、查驗、征稅、放行和結關。每個環節都可能遇到風險,從處罰措施看,主要有警告、罰款、沒收、暫停資質、行政拘留乃至定罪量刑等。從違反海關管理的性質上看,分為違規風險和走私風險;從業務層面來看,可以細分為歸類風險、審價風險、減免稅風險和加工貿易(保稅貨物)風險等。后者是以偷逃國家稅款為目的的違法行為帶來的風險。以下我們將著重談論一下歸類風險和審價風險。
歸類風險
商品歸類是以《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和《海關進出口稅則》為依據,將進出口商品歸入稅則中適合的稅目,以便按照該稅目對應的稅率計征關稅。把每一種進出口商品準確地歸入稅則中適合的稅目,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而不是簡單地對號入座。要在稅則中找到進出口商品準確的稅號,需要具有較豐富的商品知識,同時也必須熟悉稅則,熟悉歸類規則。
無論是海關,還是企業,對歸類人員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不僅應當具備歸類理論水平和歸類技能,而且還要根據“協調制度”的商品分類掌握化工、機電、紡織等相關專業知識,同時,在外語能力方面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雖然報關人員都進行過專業培訓、考試,但有時也會對某些特殊商品、新商品把握不準。而且歸類涉及對歸類規則的個人理解,難免對一些存在模糊地帶的商品有爭議。對于同一商品,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歸類。還有一些產品在外形和名稱上很相似,如熱軋不銹鋼板和冷軋不銹鋼板,二者的稅率是不同的,但要明確區分還是不容易的。還有,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是按照整車歸類來征稅的,但是否構成整車特征涉及的問題和環節也是比較多的,雖然海關已有文件規定,但實踐操作中仍有許多難題。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專業性、技術性和復雜性,使得歸類過程中產生了風險。而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產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任何商品目錄都會因形勢的發展出現與實際不盡適應的情況,這使得歸類風險無形中加大了。
稅則歸類不準造成事后補稅的情況時有發生,據統計,2005年共有近70000項商品出現歸類錯誤,補稅額近5億元,同比增長31.3%。海關也在積極面對并解決歸類問題,推行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如定期對歸類人員進行培訓,成立歸類委員會,實行預歸類制度和歸類問答制度等。這些措施對于減少歸類錯誤、避免風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審價風險
商品歸類、海關審價和原產地規則是海關征稅的三大基本制度。海關審價也是一個具有較強專業性的工作。主要有成交價格法和非成交價格法,后者包括相同或類似貨物成交法、倒扣價格法、成本計算法、合理計算法等。各種方法之間有著先后的適用順序,并配套有詳細的規則。
2006年3月海關總署公布了最新的《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規定“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由海關以該貨物的成交價格為基礎審查確定,并應包括貨物運抵中國境內輸入地點起卸前的運輸及相關費用、保險費”。
田家正,北京高校的一位教授,海關法方面的專家,給我們作了簡單說明:“按照規定,成交價格需要滿足幾個條件,第一,買方對進口貨物的處置或使用不受限制,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實施的限制、對貨物銷售地域的限制和對貨物價格無實質影響的限制除外;第二,貨物的價格不得受到使該貨物成交價格無法確定的條件或因素的影響;第三,賣方不得直接或間接獲得因買方轉售、處置或使用進口貨物而產生的任何收益,或者雖然有收益但是能夠按照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做出調整;第四,買賣雙方之間沒有特殊關系。這幾條看似簡單,實際上仍有許多復雜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明確。比如在哪些情況下應該計入,在哪些情況下應該扣減,在搭售、互售等情況下如何處理,是否存在分次匯付,或多渠道匯付,或預付款等情況,什么是特殊關系以及存在特殊關系時如何征稅,這些都是應該予以考慮的。比如買賣雙方為同一家族成員或一方直接或間接受到另一方的控制,就構成了特殊關系,海關就可能對該成交價格進行質疑。但海關質疑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拒絕接受該價格,而是取決于特殊關系是否影響到成交價格。這種情況下,認定特殊關系是否對雙方之間的合同價格構成影響,企業可以提供證據來證明。如果雙方之間的交易,仍是在公平自愿的基礎上,符合行業的正常定價慣例、與向無特殊關系的第三方的銷售價格差別不大,則海關可以考慮接受申報價格?!?/p>
田教授還特別提到了特許權使用費。特許權使用費是各國海關共同關注的難題,也是估價工作中技術性、專業性最強的問題之一。因為即使是國際通行的《WTO估價協定》,也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特許權使用費應該計入進口貨物的三項條件。至于何為與進口貨物有關、何為銷售條件,雖有規定但操作性不強,實踐中難以判斷,所以歷來的爭議是最多的。 由于判定特許權使用費是否與進口貨物有關,是否是賣方向我國境內銷售該進口貨物的一項必要條件非常復雜,為此,我國《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作了專門的規定。但由于對海關制度缺乏了解,加上公司內部的管理缺陷,就可能導致漏報價格。
2004年5月,大連一家鋼鐵進出口公司與法國一家公司合作進口一批機電設備時,將對外支付的技術資料費用168萬美元通過銀行非貿易項下付給對方,公司認為這筆對外支付技術資料款不屬于成交價格范圍,因此未包括在申報價格中。后來海關在稽查中發現,該公司相關技術屬專有技術,只能應用于進口貨物,未計入完稅價格的對外支付款已構成與進口貨物有關及銷售要件條件,因此該公司漏報的特許權使用費所涉及稅款(包括滯納金)380余萬元。
通關風險如何面對
風險無處不在,風險無處不有,關鍵是要有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完善制度。面對風險,海關已經調整了思路,改革了通關作業,建立了風險管理和信用管理制度。那么,企業如何有效地規避風險,以最小的通關成本獲取最大的通關便利呢?
遵紀守法,誠信經營
有效規避風險是符合廣大進出口企業的根本利益的,但規避風險、追求利潤的前提是遵紀守法,嚴格按照海關規定辦事。為適應市場國際化競爭的要求,企業要求海關營造和諧、寬松、便利、快捷的通關環境,而海關要徹底解決“通得順、通得快”,企業的規范、誠信、守法是基礎和根本。
據介紹,近年來,海關相繼公布實施了企業分類管理、高新技術產業便捷通關和“紅、黑名單”定期公布等制度??v觀這些制度中,企業是否誠信經營成為海關予以考察的首要環節。誠信守法者便捷快速,失信違法者懲戒教育。便捷通關的精神實質就是誠信通關。誠信企業可以享受提前報關、加急通關、快速轉關、擔保驗放等許多便利措施。因此,誠信就是資本,就是效益。海關總署公布的“紅名單”中海爾、惠普、英特爾、通用、長虹等企業都是便捷通關的受惠者。
加強海關關務學習,參加業務培訓
海關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特點一是數量繁多。海關業務分門別類,涉及的部門、種類、專業知識都是非常廣泛的。海關估價、征稅、歸類、原產地規則、技術性很強。除《海關法》外,還有《進出口關稅條例》、《原產地條例》、《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等重要的部門規章、條例、管理辦法、規定達五百多個。二是變化較大。由于外貿形勢日新月異,海關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改、廢工作比較頻繁。新的法規、制度和措施出臺,如果不了解,就可能出現工作上的失誤。尤其是涉及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行業或領域,如特許權使用費、減免稅政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如保稅物流園區)政策,必須保持充分的了解和關注。
除積極學習海關法規,了解海關業務外,主動參加有關的海關業務研討會、培訓會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一般來說,研討會和培訓會都會邀請海關專家、學者、資深律師主講,圍繞特定的主題,分析新法規、新政策,提供解決實際關務問題的方案或思路,企業可以借此機會獲得更多更準確的信息。
加強內部管理,建立防范機制
出現意外的風險固然有很多是外在的因素,但很多時候,如果企業內部建立并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則許多風險是可以避免的。事先做好防范工作,將風險消除于萌芽狀態。誠如某跨國公司的一位海關事務經理總結的那樣:“以前我們在通關的時候總是采取‘事后補救’的方式,總是等到海關要處罰了才著急想辦法,非常被動。后來我們轉變了思路,變‘事后補救’為‘事前預防’,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機制,通關的風險大大減少了,企業的利益就有了保障。”
熟悉通關實踐操作,設計最佳通關流程
如有可能,邀請資深關務律師、咨詢師分析本企業通關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哪些風險等,在此基礎上設計最佳的通關流程。實踐證明,建立經常性的企業自查與定期邀請海關稽查相結合的工作制度是有效的方式。
第一,要確認貨物符合規定的檢驗檢疫要求和貨物實際貨量情況。第二,要認真仔細地確認單證內容無誤,并了解港口情況,熟悉各口岸海關操作環節與流程,并且科學安排報關時間,避免工作高峰時段,及時遞單,避免積壓。第三,要進行箱、貨、船、單的全面檢驗,確保報關單數據的準確性,確保貨物和運輸工具重量數據的準確性、貨物裝箱清單的準確性。因為如果出現錯誤,會造成修改或刪單重報的工作量增加,延誤貨物通關時間。第四,聘請已經取得資格證書的報關員。目前,個別企業聘請有報關經驗但未取得報關資格的人員為跟單員,但按照法規規定,海關不能為其辦理手續,這樣既影響了企業的通關,也容易造成持他人報關證辦理海關手續的違規行為。
積極配合海關開展工作
在遇到海關稽查、調查的情況下,企業應該積極配合海關的調查工作。如實提供會計賬冊、憑證、報表及其他資料,爭取海關采取對企業影響較小的調查手段。通過正常的渠道和海關進行溝通和交流,提供合理、有效和客觀的證據,針對違法事實的認定、法律適用和處罰幅度等說明情況,解釋原因,切忌胡編亂造,弄巧成拙。對于涉及企業重大利益的行政處罰,海關設置了聽證程序,企業也應該充分利用機會為自己的合法利益進行申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