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永遠像金子那樣閃亮,還是如流星般匆匆?縱觀CEO們的職業生涯,長壽CEO大都有著相對一致的處世法則。

是永遠像金子那樣閃亮,還是如流星般匆匆?
許多CEO都在扮演著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角色的好壞通常由其市場行為評判,但許多CEO莫名下課,卻是由于股東內部對其不盡完善的評判所致。
縱觀近年來,CEO們在浪潮中此起彼落,許多在使命未達成之前便“出師未捷身先死”。“長壽”應該是所有CEO的真實想法,但現實的無奈卻往往事與愿違。
如何做個長壽CEO,應該從什么方面具體分析并實踐?對于這個命題,CEO們孜孜探求了許多年。
CEO面前的試金石
如今,危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而不僅僅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事件,對政府如此,對企業如此,對個人同樣如此。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出問題;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必會遭到不可測的橫逆。
危機意識就如同一塊試金石,作為結果,要么在危機中再生,要么在危機中消失!
對于總裁這個特殊的群體而言,無論是所面對的壓力,面臨處境的兇險程度,還是個人的形象品牌都遠甚于常人,其所付出的代價高低自不必多言。要想長壽,CEO必須正確面對各種危機:職業生涯、意外事件、道德婚戀、身體健康……

每一種危機都足以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市場化競爭態勢日趨激烈的今天,CEO們要關心的除了企業的發展和壯大,是否更應關注自身的個人危機問題?
在一次颶風中所采用的避免災難的方法,與在一次暴風雨中所采用的方法沒太大的區別,關鍵還在于防御,在災難來臨之前就具備足夠的危機意識,未雨綢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危機公關學里的個人危機問題,總裁們要做的恐怕只有防微杜漸,拿海爾張瑞敏對記者坦陳經營之道時所說的那樣:“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也正如微軟比爾·蓋茨所言:“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憂患意識是一支清醒劑,讓人在危機面前保持清醒,遠離盲目。”盛大總裁陳天橋說這句話貫徹著自己的整個創業歷程,盛大的發展有目共睹。同樣的話出自三星電子副總裁尹鐘龍之口,“危機意識就是競爭力。”在韓國電子界,尹鐘龍旗下集團的一舉一動絕對足以影響整個行業的漲落,他的這句話無疑令競爭對手更增幾分敬畏。
危機公關學專家游昌喬認為,“個人危機公關最重要的是預防,而非事后補救。”
猝死引發的健康危機
“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時,他不會因碌碌無為而嘆息……”這句名言已成為現階段人們拼搏的真實寫照。
相比之下,作為企業領袖的總裁們比常人更容易功成名就,而繁忙的公務也令許多總裁成為“三高一族”,不知不覺中陷入健康危機。長期的健康問題一旦爆發,總裁們的凌云壯志便會在剎那間折翼!
2006年4月8日晚,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猝死。
楊邁的猝死一時間引發了健康問題的大討論,有人猜測,更有人嘆息。“楊邁的突然去世應該是有多種原因的,比如有可能他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用腦過度從而造成神經過度緊張、睡眠不足、過度疲勞,這些都有可能誘發他的心臟病突發。”北京急救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腦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趙永春分析楊邁的猝死。

這起“總裁猝死”事件在警醒世人的同時,也把健康危機這樣一個話題擺在總裁面前:事業和健康,哪個更重要?
“祝我們都好好保重身體,健康最重要。”這是楊邁突然辭世之后,愛立信(中國)公司公共關系總裁屠敏給外界發短信時最經常使用的語言。健康這一概念,在這位中國區總裁去世后,突然間在企業之間變得更加被人關注。
健康已不再是中老年人所關注的話題,而是所有人包括總裁群體應該直面的潛在的危機。那么,面對“處理不完的事務”、“無法停頓的加班”,CEO們是否意識到這很可能就會帶來健康危機?
莫名下課的“冤屈”與苦惱
詩人泰戈爾曾在一首詩中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飛鳥和魚的距離,而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一旦溝通不暢導致彼此間產生隔膜,信任這種潛在的危機就會在瞬間爆發。
2007年新年伊始,索尼悄然完成了中國區的換帥事宜,在中國工作長達8年多時間的索尼(中國)總裁川崎成正式離任,其職位由索尼集團執行官永田晴康接替。自2004年8月的“筆記本電池爆炸事件”,2005年10月以來的“CCD元器件”,以及索尼的財報虧損表,這些足以遭致董事會的不信任。
“川崎成的離任是否與索尼一年多來陷入信任危機有關?”業界對川崎成離任的猜測已成事實。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國工作長達8年的川崎成應該早就從幾次重大事件中看出了潛在的危機,為何不利用1年多的時間來溝通和化解?
其實,像川崎成這種老帥的突遭解職事件在本土CEO中亦不罕見。
2006年1月,因為董事會內部分歧,聯想亞信董事長、CEO兼總裁俞兵辭職,此前作為老帥的俞兵曾為聯想業務拓展立下過汗馬功勞;2006年9月,在SCDMA等整體業務運營良好的情況下,大唐信威總裁突然被迫卸任,離職時陳衛毫不避諱:“此番人事更迭‘是某些利益集團為了滿足個人目的所進行的資本層面操作’。”
盡管他們在突然下課后談的最多的是“與董事會產生分歧”,然而,無論是對于企業還是對于CEO本身,信任危機的產生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不利影響。
“表面上看,這種人事更迭無可厚非。”人力資源專家白玲女士分析,“實際上,信任危機的產生還源于溝通及意識上的準備不足。”
“郵件門”,不僅是意外
如今,網絡如同一個無界的舞臺,一封郵件很快會傳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有人甚至這樣說,“每個員工電腦里的內部資料和信息隨時有可能成為頭版頭條。”
自商業與網絡緊密相連的那一刻起,CEO也與網絡產生微妙的聯系,后者在提供便捷的同時,也會意外地為前者制造些意外的“驚喜”。

2006年4月的一個燈火闌珊的夜晚,同往常一樣,公務繁忙的某大公司總裁回辦公室取東西,到門口才發現自己沒帶鑰匙。于是,他拿起手機撥給已下班的私人秘書:“瑞貝卡,請把鑰匙送過來,我有急事!”聯系數次,電話那頭只有忙音。數小時后,還是難抑怒火的總裁終于在凌晨通過內部電子郵件系統給瑞貝卡發了一封措辭嚴厲且語氣生硬的“譴責信”。
結果瑞貝卡以一封更咄咄逼人的郵件進行回復,并讓公司所有的人都收到了這封郵件。整件事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形成幾千人轉發的局面……事件的結局是,總公司派人調查,迫于輿論壓力下的該總裁迅速離職。
故事主人公其實就是2006年轟動業界的EMC公司大中國區總裁陸純初!陸在加入EMC前,曾擔任甲骨文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一職,時值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作為結果,郵件門這一意外成就了瑞貝卡——“史上最牛的女秘書”,也讓陸純初顏面掃地。
陸的意外危機固然令人嘆息,值得思考的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又為何忽略了最起碼的危機意識?作為前車之鑒,2002年的“安然事件”早已盡人皆知,能源巨人的轟然倒塌正是安然主管人員的電子郵件牽出了巨大的黑幕。
就在這一年,同樣在“郵件門”這塊試金石面前,陸純初的“倒下”仿佛開了一個先兆:8月初,雅虎連遭“郵件門”事件突襲,雅虎中國總裁周鴻偉被推到輿論旋渦的中心;10月,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因一郵件外泄而當月離職;12月,百度品牌總監王東因發給CEO李彥宏和副總裁梁冬的一封內部郵件泄露,被迫離職。
“郵件門”事件,僅僅是意外嗎?為何CEO們會在此屢試不爽地翻船?
董事會的生殺大權
對于董事會來說,理想中的CEO應該能為公司賺錢,而不是燒錢。
2005年2月,惠普董事會宣布,公司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卡莉·菲奧莉娜已經辭職,其職位由CFO韋曼接替。對此,菲奧莉娜表示,“在如何執行惠普戰略的問題上,董事會和我之間存在分歧,我對此感到遺憾,但我仍然尊重他們的決定。”
據悉,菲奧莉娜在任期間,惠普的股價并未有太大的波折。盡管如此,一旦產生分歧,董事會還是掌握了生殺大全。
2005年11月,和訊網CEO謝文突遭解職。“中國職業經理人的悲哀!”一時振動業界。在公開信中,謝文說:“……面臨互聯網業日新月異的形勢,和訊的機會與挑戰并存。只要建立一個正規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基本夠用的公司資源,一個具備自我挑戰,勇于創新的勇氣和能力的管理團隊,一批熱愛互聯網,善于學習的員工,互聯網業仍然是一個新公司、好公司層出不窮的創業者樂園。”謝文用了一個“只要”,這一詞語暴露出謝文壯志未酬的無奈。
業內人士肯定,謝文的離開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和訊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希望渺茫。與同業金融界相比,和訊網的規模比金融界大,資源也比其好,而金融界早于2004年10月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著名互聯網評論人士洪波認為,謝文的辭職也許又是“資方和職業經理人開的一場玩笑”。“謝文的離職可能與其公司戰略層面的思考有關,也許是謝文與股東之間出現某種戰略上的不和協導致離職。”業內權威專家易觀國際副總裁、高級分析師張鷹也持同樣觀點。
2007年6月19日,雅虎宣布,公司聯合創始人楊致遠出任CEO,雅虎現任董事會主席兼CEO特里·塞梅爾辭職,轉任公司非執行董事會主席和高級管理團隊顧問。
據悉,雅虎與Google之間的差距日益加大,3年前Google IPO(首次公開招股)時,其市值僅為230億美元,低于雅虎的390億美元;3年后,Google市值接近1600億美元,為雅虎的4倍多。憤怒的雅虎股東紛紛要求塞梅爾下臺,在雅虎股東大會上,甚至有小股東當面要求塞梅爾道歉……
執掌雅虎6年之久,塞梅爾的倉促謝幕其實就是被逼下臺,董事會的決議就如電閃雷鳴般快。
長壽CEO
在企業高層動蕩日益頻繁的今天,能夠在同一家公司擔任CEO之職5年左右已經很不容易了。
2006年9月,許多大公司CEO紛紛下課,有人戲稱“CEO們遭圍剿”。9月5日,美國第三大媒體公司維亞康母(Viacom)宣布,由于公司業績不佳,公司CEO兼總裁湯姆·富萊斯頓已經辭職;同日,福特汽車也宣布,任命波音前CEO艾倫·穆勒里為公司新任CEO,從而結束了比爾·福特為期5年的CEO生涯。9月7日,美國《商業周刊》評出了極有可能在短期內離職的5位CEO,其中包括時代華納CEO理查德·帕森斯、戴爾CEO凱文·羅林斯和沃達豐CEO阿倫·薩林……
作為一個共同點,這些被更換的CEO,在他們任職期間,公司的股價始終低迷不振。許多分析師認為,以維亞康母CEO兼總裁湯姆·富萊斯頓為例,就是因為公司股票表現不盡如人意。
對于公司股東來說,股票的升值是決定CEO去留的重要砝碼。這在喬布斯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在去年9月《商業周刊》評出的“5位長壽CEO”中,蘋果喬布斯名列榜首。

20世紀70年代,喬布斯和蘋果聯合創始人Steve·Wozniak為PC市場鋪平了道路。而近期,喬布斯又通過推出一系列極具創新的新產品,增加了公司的利潤,同時也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另外,喬布斯還是最大傳媒公司之一迪斯尼的股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被驅逐之后,喬布斯又于1996年重掌蘋果。兩年后,蘋果憑借iMac大獲豐收。喬布斯不但振興了蘋果的品牌,同時也通過美觀、易用的產品給股東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截至2006年9月12日,蘋果股票5年來的總回報率為53%。“蘋果今天的輝煌應該歸屬于喬布斯。”華爾街分析師普遍認為。
在中國外企,有一種普遍現象:中國區的CEO大都短命。然而,力主大中華區總經理和中國區總經理合而為一的IBM大中華區董事與兼CEO總裁周偉卻當了十幾年,因而被譽為“外企CEO長青樹”。
周偉主張管理大中華區的人一定要在北京,真正融入中國市場,大中華區總經理不僅會代表公司做銷售,也要代表公司與各方面的人打交道,能理解公司總部及中國區的多樣性,就是周偉能成為長壽CEO的秘訣。
如今,周偉的策略被許多外企模仿——撤銷中國總裁,只保留大中華區總裁。其人才本土化培養方法、柔性管理等也成為外企中的流行范本。
CEO長壽法則
無論是身體的長壽,還是任期的“長壽”,CEO們都可以遵循一定的法則。
健康法則
決心活到120歲
很早以前,科學家們就曾預測,人的天然壽命應該在120歲以上,是不良習慣在導致人的壽命縮短。無論事務多么繁雜,CEO們都應努力找到放松身心的最佳結合點,把活到120歲作為一個理想和目標,身體力行,才能活得更老。
與樂觀的朋友交往
益友、損友,對于這個選擇大多數人心里都明白。但樂觀和悲觀,許多人卻難以分清以致深陷其中。樂觀的人通常都有一顆充滿愛與感激的心,悲觀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觀者,而樂觀的人身邊亦多為樂觀者。宗教信仰也可以幫助CEO們拿得起、放得下,參禪打坐也是一門學問。
勇敢的心
就像美國大片《勇敢的心》所言,心靈是智慧的殿堂,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戰勝失敗。
前惠普CEO卡莉·菲奧莉娜遭解職后出版了自傳《勇敢抉擇》——“即便是偉大的惠普,當其解雇CEO時,依然殘酷到會談總共不到3分鐘。”
不諱疾忌醫
任何事情不會只有壞處,它肯定會帶來好處。
一項調查指出,中國3000萬職業經理人中89.4%有心理疾病,尋求心理醫生咨詢應該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北京北醫六院心理咨詢專家田成華說:經常會有企業家通過朋友希望能請他每月到家里做私人心理輔導。
不介入股東之爭
如前所述,許多CEO因為卷入股東派系之爭,最后成了倒霉蛋。清官難斷家務事,介入股東之間矛盾,會讓CEO找不到方向,無論對于事業還是身心健康,都是很大的損傷。
形象法則
管好自己的郵件
E-MAIL已成為溝通的便利手段,但使用不慎卻常導致“郵件門”事件。原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謝國忠去年在新加坡出席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后,因在隨意向內部人員發出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新加坡的經濟成就言過其實,遠遠比不上印度和中國。不想該電郵不久外泄,業界廣泛流傳,令大摩處境相當尷尬。最終,謝國忠以“個人原因”宣布辭職。還有EMC大中華區的陸純初被評為最差的CEO,也是因為亂發郵件之故。
創立思想體系
在中國,張瑞敏、任正非以及牛根生經常語出驚人,卻令人欽佩。沒有人會輕易信任一個人,所以需要加倍努力以兜售你的觀點和思想,要善于總結并且和員工以及公眾分享自己成長中的深刻感悟。這不僅因為可以產生共鳴而讓自己的形象活起來,人們更容易尊敬和相信思想者。
避免不良的交際關系
“你想知道自己的價值有多少,看看你身邊的朋友,選出5個朋友,他們價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價值。”新東方CEO俞敏洪這句話已成為衡量自身價值的經典。因此,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商界朋友圈子,也決定了自己事業圈會擴展到多大;建立什么樣的私人朋友圈子,也會決定自身的精神世界。
時間法則
養成列清單的好習慣
規劃有助于在有序中提高付出與享受的效率,每天早上或是前一天晚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出來。這個清單包括公務和私事兩類內容,把它們記錄在紙上、工作簿上。在一天的工作過程中,要經常地進行查閱,可以把一些瑣事交給擅長事務管理的秘書或者助理。
關心家庭
一個對家庭沒有責任感的人,通常也不可能真正凝聚人心。但許多CEO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因為兼顧兩者就必須有足夠的自信。如王志東這樣的CEO,就在工作與家庭之間保持了良好平衡,他們都是些非常自信的人。
相信他人并親密交談
無論走到哪里,每天至少一次與愛人、子女通話,盡可能地縮短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心理距離。
相信80%的員工是可以優秀的。但是,要找到10%頂尖的人,每個月與其有一次親密的、熱情的、一對一的交談。這有助于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一些大事,并且可能得到有力的協助,CEO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命。
給腦子及時充電
大多數CEO都是追求天天向上的好學生:在飛機上閱讀、寫作甚至在跑步機上充實大腦,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也有CEO建立起了學習型組織,很不簡單。學習,是消除本領恐慌的最好方法。及時給腦子充電,既能避免落伍,還能尋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