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晏子春秋》中有一句被后世廣為誦傳的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很多在華的跨國大公司,顯然也發生了這種變異。
在很多國人眼里,來到中國發展的跨國公司大多實力雄厚、運作規范、遵紀守法、自覺自律,有著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但不幸的是,有些跨國公司披著光鮮的外衣進入中國后,卻慢慢地發生了變異,頻頻患上一些富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毛病,比如行賄、比如逃稅漏稅、比如污染環境、比如違反勞動法、比如產品質量出現問題……
這些跨國公司在國外為什么口味純正、有著良好的口碑,為什么到了中國后卻徒具其表、味道大異?我們不妨找來相關“患者”的病例,對它們好好進行一番剖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變異?
通過行賄進行權力尋租
通過行賄進行權力尋租,這是某些跨國公司患上的一種典型的“中國病”。
歲末年初,德國西門子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丑聞和動蕩之中。2007年5月20日,公司突然任命彼得·羅旭德為公司下一任CEO,而現任CEO克勞斯·柯菲德將匆匆卸任。而此前的4月20日,前一任CEO馮必樂不得不宣布辭去監事會主席一職。
這一切,源自于西門子公司一系列的跨國行賄。早在2006年11月15日,德國警方就搜查了西門子公司在德國的近30間辦公室,并以涉嫌挪用和在其他國家行賄的罪名,拘捕了數名西門子員工。在一系列可疑行賄名單中,共有9個和中國業務有關的公司及個人被提及,涉嫌受賄金額從幾萬歐元到幾百萬歐元不等。檢方在調查中發現一個規律:通過簽署咨詢合同,向第三者支付咨詢費的方式進行間接行賄。在西門子電信部門前高管的問訊筆錄中,他特別提到一個和中國業務有關的人,名叫Max Rennert,總共接收了來自西門子474萬歐元的咨詢費。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此人在幾年前曾幫助西門子、德國電信等獲得了中國一個移動通信項目合同。
而寶潔公司近來也陷入行賄丑聞之中。2007年5月11日有媒體報道,寶潔公司在1994年到1997年之間,曾陸續向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進行捐贈,其中800萬元仍在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賬戶上,其余200萬元多用于口腔保健推廣工作。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讓人吃驚的,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是一個在全國幾乎沒有影響的社會組織,注重實效的寶潔公司,為什么會對它如此慷慨?而且在捐贈后竟然不抓住這個機會做任何宣傳?
據媒體披露,這個所謂的基金會與全國牙防組的人員交叉率高達50%以上,全國牙防組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張博學同時又兼任牙防基金會秘書長,而牙防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卞金有教授,也身兼全國牙防組副組長。而在寶潔的相關產品上,赫然蓋著牙防組的“權威認證”。這就是秘密所在!
滑稽的是,所謂的中國牙防組,最終被發現連法人資格都不具備,根本沒權利進行認證。寶潔公司被媒體和公眾質疑,此舉有變相的行賄和利用假認證忽悠消費者的嫌疑。
對環境保護睜只眼閉只眼
不重視環境保護、造成環境污染,是跨國公司染上的又一項“中國病”。
2006年6月,有33家在華知名跨國公司并肩走上了一份榜單。可惜的是,這并不是一份任何與榮譽有關的榜單,還是一份全國各級環保局綜合2004年至2006年的涉及環保違規企業的恥辱榜。
登上這份恥辱榜的跨國公司有:上海松下電池有限公司(廢水處理設施未保證正常運轉致廢水超標排放)、長春百事可樂公司(超標排放污染物廢水)、上海雀巢飲用水有限公司(環保設施未經驗收,主體工程擅自投入生產)、3M上海研磨產品制造有限公司(未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擅自投入生產使用)、上海雀巢飲用水有限公司(環保設施未經驗收,主體工程擅自投入生產)……
除了以上幾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外,其他涉及環保違規的跨國公司還有:日資上海花王有限公司,因“任意排放超標廢水”被列入上海“2005年第二批該市環保系統查處違法企業名單”。在這份名單上的還有“世界十大衛生陶瓷公司之首”的美國標準公司的在華合資企業,及美國百勝餐飲集團下屬的上海必勝客等;在福建,德國諾爾起重設備有限公司投資的一家公司,因“未建污染治理設施便擅自投入生產,造成嚴重污染”,被列為福建省掛牌督辦企業;在浙江,英國漂萊特集團在華下屬的公司被列為浙江2005年省級重點污染企業之一;在湖南,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的下屬獨資企業,因“電鍍生產線存在重大環境安全隱患”成為株洲掛牌督辦的20家“污染大戶”之一……
據NGO“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上述名單只涉及有水污染的企業,其他諸如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的企業并未包括,所以只是在華跨國企業違規記錄的一部分而已。
公然漠視《勞動法》
盡管中國的《勞動法》中,對職工的權益有著種種明確的規定,但有些跨國公司對此公然漠視,已經是另外一種嚴重的“中國病”。
2007年3月29日,廣州市勞動保障監察支隊針對在廣東曝光的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知名洋快餐店用工涉嫌違反《勞動法》的一條條例證,正式對這兩個洋快餐巨頭發出詢問通知書。
自從媒體曝光后,洋快餐店的涉嫌違反《勞動法》的問題浮出了水面。廣東首個非全日制職工小時工資標準明文規定:廣州作為一類地區,非全日制職工的每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7.5元人民幣。但據了解,肯德基兼職工合同上的工資為4.7元人民幣/小時,必勝客為5.8元人民幣/小時,麥當勞最低,只有4元人民幣/小時——兼職工的時薪甚至連買一杯該店的中杯可樂都不夠,遠遠低于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
不僅工資低廉,兼職工超時工作的現象在這些快餐店也屢見不鮮。按照相關規定,兼職工在同一用人單位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5小時,若超出該條件,用人單位就必須按全日制用工形式與職工確定勞動關系,并承擔相應責任。然而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中存在大量超時工作的兼職工,有的甚至日均工作十余小時,與全日制工人別無兩樣。
另外,大部分兼職的大學生與肯德基、麥當勞餐廳簽訂“勞務協議”后,卻無法準時拿到,甚至根本無法拿到“勞務合同”。即便是已簽訂的合同,餐廳也規定單方面可以進行修改,完全是“霸王條款”。繼廣州發生麥當勞、肯德基支付給小時工的工資低于最低標準事件后,又相繼曝出太原、福州等10余個城市的麥當勞、肯德基同樣存在違規用工問題。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在中國開設的餐廳共達3000余家,聘用的中國勞工達20萬人,其中大多是非全日制工人(鐘點工)。業內人士估計,該三家快餐企業所聘用的勞工中,大約有80%約160000人是非全日制工。粗略計算,如果非全日制工每人每小時少發2元錢,按每人每天工作5小時,每月工作21天計算,一年下來,這三家餐廳企業每年至少少發中國勞工約4億元之巨,這比三家企業全年向中國交的稅還多。
《南方周末》也曾發布過一份“2005年世界500強在華最佳投資企業排行榜”。這份榜單表明:在利用人力資源方面,部分跨國公司很不光彩。在跨國公司集中的中國南方某些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初的工資水平基本上保持不變。跨國公司賺取利潤本無可厚非,但是這些資本巨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卻沒有做到讓中國工人共同享受一定的發展成果。
屢次陷入“質量門”事件
在產品質量問題上屢犯錯誤,也是有些跨國公司常見的“中國病”之一。
跨國公司被中國消費者投訴的案例變得越來越多,在近幾年達到了一個高潮。這輪高潮的“始作俑者”,是“蘇丹紅一號”。但“蘇丹紅”的風頭很快就被“SK-II”、“雀巢風波”、“博士倫護理液事件”、柯達“質量門”事件等搶走。
曾幾何時,SK-II系列化妝品中有一款被標榜為“神仙水”的精華乳液風靡整個亞洲。SK-II自2004年以后一直保持著中國大陸高端化妝品市場銷售排序前三名的領導品牌地位。2006年9月份成了轉折點,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宣布,在SK-II中查出禁用物質鉻和釹。消息一出,寶潔公司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地的專柜和專賣店立即遭遇“退貨潮”,SK-II品牌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
2006年12月4日,343名消費者投訴柯達LS443型數碼相機存在質量問題,中消協隨后召開“聽證會”,該會議最終引發柯達與中消協及消費者之間的嚴重對立。此后,由維權消費者組成的神秘QQ群現身,表示拒不接受柯達提出的“付費升級”方案。
2007年1月,全球咖啡連鎖店巨頭星巴克卷入“反式脂肪門”事件。反脂肪一般存在烹調油中,常用于制作餅干、面包、蛋糕和薯條等食品。經常食用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易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07年初,一個自稱為“揭批LG聯盟”的組織稱,LG電子從1998年開始,一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秘密的、大規模的小作坊式翻修,并重新返回正常銷售渠道。該組織聲稱,這些在小作坊拼裝出來的LG產品包括等離子電視、液晶顯示器、空調、微波爐等等,涵括了LG在華銷售的大部分產品。有消息甚至稱,各地工商等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這件事情已經導致了LG在華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如何防止“中國病”的泛濫
在跨國公司所患的這些“中國病”被媒體或相關部門曝光時,大部分跨國公司并不是虛心接受與改進,往往是采取了傲慢的態度。許多消費者不解,外國公司對中國消費者為何會采用“二等公民”的怠慢作法?為何當中國消費者對發達國家的名牌產品支付了昂貴的價格和預期的信任后,得到的卻是不那么國際化的歧視對待?為什么我們要引進的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方式,尊重法規、尊重市場反應、對消費者負責的現代經營理念,到了中國就變了味了呢?究其根本,既有這些企業的自妄和見利忘義,也有國人的輕信和盲從,更有相關主管部門的忽視甚至縱容。
無利不起早。任何資本和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是本性難移。前一段時間,在企業界,以跨國公司為首,刮起了一股企業講求社會責任的浪潮。很多公眾對這些企業的自律行為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但也有清醒之士指出:不能指望以贏利為最大目的企業自覺遵守過多的社會責任,它們口頭上唱得這么好聽,其實從一定程度上麻醉了大家,從而讓自己脫離了政府、媒體等各方面的監督。
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淡薄和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知名品牌的扭曲營銷觀和危機處理方式。近兩年來跨國公司的丑聞和質量問題時有出現,但在短暫受沖擊過后,它們基本都能找回市場。在一些跨國公司看來,中國的企業、消費者并不成熟,獨立性還不足以與其進行平等談判、對話和要價。
大公司行為的“劣化”,從另一面說明了我國在守法環境上確實大有漏洞可鉆。因此,在中國,要使外國企業遵守它們在國際市場上遵守的規范,除了依靠企業自身出于長遠利益考慮的自覺外,還應該通過改革形成對企業守規的“硬約束”,“迫使”企業走入規范。
每當一個洋品牌被查出質量問題后,大多數跨國公司都會啟動危機公關。而他們找到工商部門,口氣最硬、講得最多的話便是“你們這樣搞會影響地方投資環境”。有的則具體介紹對中國做出了多少貢獻,有的甚至用為政府部門或為社會提供某些便利、贊助等條件,試圖換取監管部門的沉默。
跨國公司在產品出事后的“政府情結”,折射出的是我們在吸引外資方面的“政府情結”。一些地方和部門長期以來對洋品牌格外關照和優惠,無形中形成了對洋品牌的隱性保護機制。
政府部門在監管上應堅持原則,無論是公布結果還是最終執行懲罰,應更加公平、公正、公開,不要為小私而傷大眾,更不要讓尋租者找到空子鉆,這種時候往往是檢驗政府辦事能力的關鍵時刻。如果相關職能部門一再失語和遷就,事態只會進一步惡化,而如果進行及時地干預和處理,對公司、消費者和政府形象都會更加有利。
另外,在中國還缺乏相關的法規與制度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有些國際大牌公司在全球召回有缺陷產品時,唯獨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理由是中國沒有缺陷產品的召回制度。業內人士認為,我們在保護消費者方面缺乏像發達國家那樣的高標準立法,對什么情況應召回和賠償,缺乏具體規定。
當然,進一步加強輿論監督也至關重要。事實表明,許多問題就是在媒體曝光后,才推動有問題的一方加大解決問題的力度。媒體信息的透明、公眾的看法和態度,不僅會對大公司形成壓力,也會對相關部門秉公辦事產生一定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