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流動性的含義,以及目前中國流動性過剩的狀況進行一個簡單介紹,然后提出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幾大原因,分析我國目前的結售匯制度,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受到的影響,并提出一些應對策略。
[關鍵詞] 流動性 結售匯制度 人民幣升值
一、流動性過剩的含義與度量
1.流動性的含義
原始意義的流動性是指資產轉變成一種支付或者清償手段的難易程度。如果一種自產轉換成購買力的能力較快,就稱為流動性較高;反之,一種資產轉換成購買力的能力較慢,就稱為流動性較低。
2.流動性過剩的度量
進入2007年以來,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消費品特別是食品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印證了關于流動性過剩的說法。
在經歷了2007年一年的物價上漲過后,2008年開始,CPI仍然處于比較高的水平,特別是在食品方面。
二、流動性過剩的成因
1.全球化背景
全球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一是隨著美國上世紀90年代初對金融分業經營管制的消除和金融創新、對沖基金的發展,可流動的資金總量和流動速度大大增加。二是現代通訊、傳輸和運輸技術的發展使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成本極大地降低,伴隨著各國資本賬戶的日益開放和浮動匯率體制的日益盛行,資金在全球流動的技術障礙和規制壁壘日益得到消除,各國的融通程度增加了,融通速度加快,沖擊力更大了。三是美國布什政府上臺以來,一直實行寬松的財政政策以及包括伊拉克戰爭在內的全球擴張政策,這導致美國國內儲蓄率過低,國際收支逆差嚴重,對外輸出大量美元。
2.人民幣升值壓力帶來的影響
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央銀行選擇把基準利率維護在較低的水平。在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情況下,中央銀行需要提升基準利率水平來適當控制過快經濟增長,然而,在人民幣升值預期條件下,提高基準利率水平容易引起大量趨利資本的流入,從而形成基礎貨幣的剛性增加。因此,為了抑制投機性外資流人,中央銀行選擇實行低利率政策,甚至將人民幣與美元之間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作為其控制外匯投機性流人的重要手段,結果使得基準利率處于較低水平。這樣,過低的利率水平,造成流動性過剩及其不斷累積,從而成為資金向各相關金融市場大量流人的重要來源。
3.出口退稅政策的影響
盡管出口退稅政策在促進出口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該政策也存在較大的負面影響,其中對于現在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影響就在于該政策導致了我國貿易收支持續順差,進而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激增,國內流動性過剩。
4.我國的強制結售匯政策
我國現行的外匯結售制度是從1994年的外匯體制改革開始逐漸確立的。與1994年前后相比,當前我國經濟、外匯形勢已發生了巨大轉變。我國外匯收支形勢已一改過去的弱勢,連續多年實現雙順差。2001年至2005年,我國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分別實現3282億美元和2934億美元的順差,是強制結售匯制度實施前的1989年至1993年的21.2倍和7.7倍。同期,我國外商直接投資2992億美元,是1989年至1993年的7倍。2006年末,我國官方外匯儲備達到10663億美元,是1993年末的50倍。
強制結售匯制度直接帶來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央行作為被動買家,需要不斷購入商業銀行賣出的外匯。官方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央行基礎貨幣的不斷釋放,使得外匯占款占到基礎貨幣發行的70%到80%。為防止基礎貨幣不斷釋放帶來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央行又需要不斷地通過公開市場回籠資金,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而受到很大的牽制。
三、綜合應對策略
一方面,中央銀行可以繼續采取對沖策略,發行央行票據回籠部分“流動性”,但通過這種方式目前對沖掉的“流動性”都會在央行票據到期以后連本帶利回到市場,因此,這種方式只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美國經濟的衰退預期,為避免熱錢的大量涌入,中央銀行的利率提高空間已經不大。目前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利用人民幣溫和升值的機會調整產業結構,取消對低技術高能耗產業的補貼與出口退稅,利用流動性充裕的條件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將投資用于企業的建設和產品的開發。而應避免像日本企業在80年代泡沫時期的所作所為, 將大量資金投入并非自身業務范圍的資本市場,在促使經濟泡沫話的同時,也讓企業承受泡沫破裂所帶來的巨大打擊。
央行的貨幣政策應該更具有獨立性,對于強制結售匯體制,應該進行改革,可以藏匯于民,避免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的投放中比例過大。
參考文獻:
[1]唐雙寧:《關于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初步思考》
[2]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金融研究處課題組:《我國當前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爭論》
[3]康以同:《流動性過剩:度量與成因》
[4]錢小安:《流動性過剩與貨幣調控》
[5]徐蔚:《流動性過剩與我國國際收支政策研究》
[6]馮菊平:《改革現行外匯結售體制的探討》
[7]楊帆陳明生董繼華郭玉江:《人民幣升值壓力根源探究》
[8]吳慶陽:《我國外匯結售制度分析》
[9]蔡林海翟鋒:《前車之鑒 日本的經濟泡沫與失去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