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知識創造和群體決策以及SDS理論進行概述的基礎上,構建了知識創造與群體決策相互作用的模型,揭示群體決策中知識創新的機理,為群體決策的實踐活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研究方法。
[關鍵詞] SDS 群體決策 知識創造 作用機制
在各種組織和聯盟中,群體決策有利于克服個人主觀判斷的失誤,更有利于決策實施。在社會的發展中,知識不僅是與傳統生產要素并列的資源,而且是惟一有意義的資源(Drucker,1993),知識創造是一個組織開發有價值的新思想、新方案的能力,是開發新知識替換舊知識的過程。群體決策和知識創造本質上都具有問題求解和信息處理的特征,都涉及到各功能單元之間的交互和轉化,此研究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現實意義。
一、SDS及知識創造理論概述
群體決策研究的是從群體成員各自不同的偏好得到一致結果的過程,即偏好整合。這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avis的社會決策圖式理論(SDS),它強調整合是群體任務、環境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下群體達成一致的理論框架。但這些研究對決策因素的考察較為零散,缺乏系統的框架,更沒有將群體知識創新作為整合過程中的變量做深入的考察。
Nonaka認為,知識創造是組織的一種創造、吸收新知識的創新活動,體現在關于產品、服務和系統的一系列決策中,他提出SECI知識螺旋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群體知識創造的五階段模型。其具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群體知識創造的五階段模型
社會化是共享隱性知識的過程。組織中個人所掌握的隱性知識是群體知識創造的基礎,個人憑經驗獲得并分享隱性知識是群體知識創造的關鍵。外在化是創造概念的過程。通過交流隱性知識進行群體思考,將隱性知識轉化為明晰的概念,然后用文字表達出來。內在化是檢驗概念的過程,組織必須對新概念進行全面的檢驗和甄別。聯合化是建立知識概念原始模型的過程,將經過檢驗的概念轉化為有形的、具體的原始模型。知識創造是一個漸進的、多維的模型結構,這四個階段交互作用,促進知識的產生和積累。
二、知識改變偏好
李明(2007)認為每個人的偏好是不同的,個體不能完全利用所獲得的知識,群體也很少可以完美的整合其成員的偏好。偏好整合形成于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是在群體知識中凸現出來的整體利益。受利益關系和知識的影響,群體決策形成的條件、載體和途徑也不相同,我們把它分為三類:
第一,集結性整合。它指每個群體成員擁有共同的利益,但知識不一致。由于這部分公共利益是同質私人利益或群體利益的疊加放大,人們形成種集結性利益,相互交流知識,淡化信息沖突,達成共識。第二,互惠交換性整合。每個人的利益是以相互的利益為基礎的,換句話說,需要群體成員充分共享知識,實現每個人的利益。第三,補償協調性整合,人們的利益相互沖突。在多方博弈中存在多個均衡點,利益主體經過多次博弈,擁有越來越多關于群體的知識和信息,從而調節各自的利益結構,找到均衡的方案。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個體知識的交流和創造形成新的群體知識,才使得群體偏好整合得以實現。
三、基于SDS的群體決策和知識創造相互作用過程分析
如前文所述,知識創造與群體決策交互作用,具體而言二者的交互作用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群體決策與知識創造交互作用過程模型
模型說明:第一,群體環境的變化,如市場的變化,競爭對手的壓力等都會產生群體決策問題,需要群體成員討論并統一意見,即決策。第二,群體交換意見就是一個知識創造的過程,使得新知識得以創造并逐漸積累,同時也是個體知識與群體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第三,不斷積累的新知識為群體決策提供了創新思維,幫助群體取得優秀的決策績效。第四,群體決策為知識創造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場。相應的信息傳導機制為群體決策與知識創造提供了平臺和作用機制,不斷推動知識創造活動持續進行,推動著群體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結論
群體知識創造與群體決策的融合使決策過程中知識生成、傳遞、集結和應用呈現不同特征,產生、利用新知識提高群體決策績效,使得群體更有效的解決現實中的群體決策問題。知識創造和傳遞需要一定的動態時空情境和問題背景,群體決策為知識創造提供了一個成員分享經驗和心智模式的有效“場”。
參考文獻:
[1]何貴兵:群體動態決策的適應性行為及其內隱學習機制. 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2
[2]韓智慧李南:知識創造的組織環境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2):77-80
[3]Nonaka, 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6):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