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經過近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現階段我國形成了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并存、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私營工業企業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國有企業,同時也為整個社會提供了超過國有企業的就業崗位。由此可見私營工業企業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討論私營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各行業中的具體表現,這對私營工業企業在各行業中的布局以及進一步的市場經濟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就是通過研究眾多變量之間的內部依賴關系(相關陣或協方差陣),探求觀測數據的基本結構,并用少數幾個假想變量來表示其基本的數據結構。這幾個假想變量能夠反映原來眾多變量的主要信息,在保證信息損失盡可能少的前提下,經線性變換對指標進行聚集,并舍棄一部分信息,從而使高維的指標數據得到最佳的簡化,并可以根據因子得分對樣本進行評價和分類。原始變量是可觀測的顯在變量,而假想變量是不可觀測的潛在變量,稱為因子。
三、私營工業企業在各行業中經濟效益的實證分析
1.評價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
為了科學而全面的評價我國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國家統計局已于1998年制定頒布了一套新的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考核指標體系,即:總資產貢獻率、資本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產品銷售率,該體系全面考核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本運作能力和生產效率等方面,標志著我國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的進步。
2.私營工業企業行業經濟效益的因子分析
如果僅從單項指標來多側面地分析企業的經濟效益,一方面無法確定行業經濟效益的優劣,另一方面若引入的指標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時,也會影響評價的客觀性。所以應該綜合各單項指標的信息,合成一個綜合指標,以此反映各行業的經濟效益狀況。
下面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我國私營工業企業的行業經濟效益進行實證分析,并將各行業的經濟效益排序。本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7)》,利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分析過程如下:
(1)對私營工業企業(按行業分)的經濟效益水平采取上述7個主要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由于多個指標量綱不同,數據缺少可比性,因此必須首先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使得各個指標具有可比性。一般SPSS軟件能自動完成數據的標準化。然后建立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陣R。
(2)檢驗變量組是否適合因子分析。在進行因子分析時,需要對原有變量做相關分析。如果原有變量之間不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那么就無法從中綜合出共同特性的少數因子來。SPSS提供的方法是進行KOM及Bartlett's球形檢驗,檢驗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若KOM值越大時,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一般認為,KOM如果值小于0.5時,較不宜進行因子分析,根據SPSS軟件計算結果(見表1),本研究的KOM值為0.505,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s球形檢驗的χ2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也說明該數據適宜做因子分析。
表1 KOM測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KMO and Bartlett's Test)
(3)提取因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這里參考各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方差貢獻率表示該特征值反映原指標的信息量,累積貢獻率表示相應幾個特征值累積反映原指標的信息量。如表2所示,前3個特征值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3.29%,基本上保留了原來觀測變量的信息,所以因子個數的選取為3個,這樣由原來的7個指標轉化為3個新的綜合指標(按累積貢獻率達80%以上提取的特征值認為有效),起到了降維的作用。
表2 相關系數陣R的特征值
取前3個特征值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在此基礎上,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目的在于使載荷矩陣結構簡化,各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突出,從而使因子的意義清晰,便于對因子進行解釋。
由SPSS軟件計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可以看出,總資產貢獻率(X1)、資產負債率(X3)和流動資產周轉率(X4)在因子F1上的載荷值比較大,而這三個指標都反映了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故因子F1可以解釋為衡量企業資本運作能力的因子;資本保值增值率(X2)和成本費用利潤率(X5)在因子F2上的載荷值比較大,而這兩個指標都反映了企業的盈利水平,故因子F2可以解釋為衡量企業盈利水平的因子;全員勞動生產率(X6)和產品銷售率(X7)在因子F3上的載荷值比較大,而這兩個指標都反映了企業的產出效率,故因子F3可以解釋為衡量企業產出效率的因子。
表3 因子載荷陣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轉
(4)計算因子得分。建立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4),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和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可以計算每個觀測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數,因子得分函數為:
F1=0.395X1-0.099X2-0.224X3+0.463X4-0.086X5+ 0.144X6-0.105X7
F2=0.015X1+0.473X2-0.171X3-0.186X4+0.466X5- 0.023X6+0.082X7
F3=0.02X1+0.102X2+0.229X3+0.087X4+0.013X5+ 0.581X6+0.569X7
表4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最后根據各行業每個因子得分值,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各行業經濟效益的綜合得分Y,并據此進行排序(見表5)。Y的表達式為:Y=0.41228F1+0.22694F2+0.19368F3
表5 私營工業企業各行業因子得分及行業經濟效益綜合排序表
四、實證分析結論
從行業經濟效益綜合排序表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私營工業中,采礦業、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煙草加工業等幾個行業經濟效益總體比較好,這是因為這些行業都能對資源實現控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因此總體排名靠前;除了這些行業外,廢料回收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木材加工、飲料制造等行業經濟效益水平較好,而這些行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資金規模要求不高,競爭比較激烈,這些行業適合私營企業的發展;而紡織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經濟效益較差,這是由于這些行業大多是資本密集型的行業,投入資金不足時,很難有好的經濟效益。因此鑒于現階段我國私營工業企業資金規模小的特點,比較適合進入勞動密集型行業、競爭性比較激烈的行業。而對于投入資金大,需要國家壟斷的行業,我們必須讓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這為國有企業改革實行“抓大放小”找到了實踐證據。
同時我們把我國私營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歸納為資本運作能力、盈利水平和產出效率三個主要因子,因此為提高私營工業的經濟效益,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善于利用財務杠桿,提高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2)努力培養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盈利水平;(3)積極改善管理方式,提高企業產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