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分析當前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著手,把脈體育用品產業深入發展的對策,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案和建議。
[關鍵詞] 體育用品 產業發展 對策
一、當前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1.企業自身規模小,競爭力弱,同時未形成有優勢的產業集群。我國目前大多數體育用品企業的經營規模和銷售收入都很低,基本上屬于中小型企業。例如,福建泉州生產運動鞋企業超過3 000家,但總產值只有100億元。全國沒有一家能進入年銷售在1億美元以上的世界前20位。如果把固定資產在5000萬以上的體育用品企業認定為大中型企業,據統計,我國目前這樣的大中型企業大約只占9.03%。
同時,體育用品產業的集約化程度低,不能形成有優勢的產業集群。據研究,一個產業的上游產業及相關產業有可能發揮群體優勢和產生互補優勢而對某一產業起到相互促進作用。這種產業鏈實際上就是現在被普遍重視的產業集群的雛形。但中國目前體育用品的這種產業集群還未形成,從而也導致整個行業總體競爭能力不強。
2.產業定位不明晰。體育用品產業定位不明晰有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定位步明晰,也有企業自身方面的定位不清楚。在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不明晰,主要是將體育產業劃分在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方面的定位不清楚。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屬于體育用品一部分的運動服裝和運動鞋列在服裝制造業中, 而體育用品制造又被單列在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中。制造業本身隸屬于第二產業即直接將體育用品產業劃分到第二產業中。而根據1985 年國務院轉批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的統計報告》, 又將整個體育產業列入第三產業,屬于體育產業一部分的體育用品產業就成了“跨產業”的“矛盾體”。此外,也有企業自身方面的定位不清楚,表現在單個的體育用品企業在進入市場前普遍缺乏明確的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
3.產品科技含量低。我國體育用品業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很小,導致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和國際差距很大。在我國,很少有企業設有專門的研究開發機構, 能自主開發新產品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所謂新產品開發只是簡單地模仿和抄襲他人的設計。大多數體育用品企業的產品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 產品的科技含量低。
4.缺乏規范的行業管理機制,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嚴重滯后。近年來, 國內體育用品市場出現的地方保護、假冒偽劣產品、侵害知名企業的知識產權、出口產品競相壓價等一系列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市場秩序混亂的現象, 很大程度上都與我國行業管理不健全、不到位有關。同時, 由于行業管理不健全、不規范, 我國體育用品業的標準化建設長期滯后, 各類標準不是空白就是低于發達國家同類標準。
二、我國體育用品產業深入發展的對策
1.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鑒于當前我國體育用品業仍然處于生產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品牌少,難以與國外企業競爭的局面,政府可以考慮實行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更多具有潛質的體育用品企業通過上市和發行債券的形式募集資金,促使其集約化、規模化,提高技術含量,樹立知名品牌,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
同時,鑒于目前我國體育用品業創新不足,侵權活動頻繁,政府應加大對體育用品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保護專利和品牌,為整個體育用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例如,2004年廣東省內各海關已在進出境環節,查獲34宗與體育用品有關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其中包括33宗侵犯知名體育用品商標專用權案件,涉及耐克、阿迪達斯等多種國際知名商標。因此,政府加大對體育用品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已刻不容緩,加大打擊力度雖然短期內將使某地區或某企業的市場受到影響,但只有加強對專利的保護,才可能使企業更愿意在創新上投入,并產生更多的專利,最終提升整個體育用品產業的技術水平。
2.加強體育用品標準化建設,以規范我國體育用品市場。我國體育用品業的標準化工作由于種種原因相對比較滯后,用于產品檢測、監控的設備本身非標準程度普遍,在標準執行過程中控制不力、隨機性較大等原因造成的產品質量問題時有發生。因此,我們要積極制訂并出臺適應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的政策,制訂國家體育用品的質量監控體系。這已經引起了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例如,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器材裝備中心副主任鄭澤云曾專門撰文表示,國家體育總局要不斷轉換職能,加強體育用品行業的宏觀管理,為企業提供新產品、技術改造和市場動態等方面的信息,制定產品質量標準,加強體育用品質量認證,逐步完善體育用品質量體系,促進體育用品企業標準化生產的盡快實現。
3.加大產業重組, 構建集群優勢。目前, 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的重心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三大經濟圈。這三大經濟發達區域的體育用品企業多而真正上規模的少, 創高產值靠的是“數量優勢”而不是“規模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 這類不具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小型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將完全不能適應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必須通過兼并、聯合、購買等方式進行資本與資產的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規模,促進體育用品專業集團股份制公司的建立,形成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進而構建集群優勢。
4.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走品牌化之路。要想使我國的體育用品業具有國際競爭力, 就必須建立民族體育用品的國際名牌。名牌的建立,不是依靠盲目的金錢投入、政策扶持,更不是依靠密集的廣告攻勢,在一朝一夕間就能成功的。要想打造真正的國際名牌,就必須具備上乘的技術品質, 嚴格的品質保證和特有的文化內涵,就必須加大科研投入,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因此企業必須保證科研經費的投入,同時聘用高技術人才,以超前的戰略眼光,強調自主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澤和: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
[2]周清明:我國體育用品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11
[3]鄒飛鵬: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競爭力的制約與對策研究.生產力研究,2008, No.2
[4]鮑明曉:我國體育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體育科研,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