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體育經濟與城市現代化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本文通過分析體育在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過程中的現狀,對體育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現代化和諧發展對策進行了討論和研究,期望能對城市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體育經濟 城市現代化建設 和諧發展
人們對于如何處理體育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一種觀點認為,城市的發展決定了體育的發展,只有城市的綜合實力上去了,經濟富裕了,體育事業的投入才會加大,群眾體育活動才會大發展;另一種觀點認為,體育的發展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可從奧運會和國內外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中找到答案。事實上,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是復雜的,隨著城市規模的大小、城市發展程度、政府和城市居民甚至企業家的體育意識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一、體育經濟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現狀
研究體育經濟與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關系,必須明確“體育的基本內涵。就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它的內涵可分為“大眾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我國的競技體育自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為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城鎮居民“大眾體育”的發展卻不容樂觀,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
1.居民對健身意識熱情不夠
居民的健身思想觀念意識,興趣和熱情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改善休閑和娛樂的時間相應的增加,人們的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識在不斷增強,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識卻令人堪憂。雖然受到某些客觀因素的限制,但多數人的鍛煉熱情不高。
2.各城市的體育基礎設施水平和利用率較低
城市居民人均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從全國的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來看,體育場館數量和利用率水平還是很低。我國目前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水平,同時缺少體育社會輔導員的幫助。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對體育健身的要求。大城市主要是省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是高校、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水平較為發達,基于城市現代化的需要在資金的投入以及體育場館的修建,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別是鄉鎮所無法比擬的。作為社區、居委會、鄉鎮的體育健身中心和健身點,由于經濟條件的因素,發達城市和較發達城市及不發達的地區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
3.城市居民的健身活動消費水平差異
作為一種新的消費指標“體育消費”,在我國還處于相當低的狀況,人均體育消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為0.5元,而我國的鄰國日本達到了20元人民幣的水平,雖然我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費用的支出,從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間,占工資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長的幅度還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從全國的形勢來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居民的體育文化水平還遠低于全國消費水平的平均值。
二、體育經濟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1.發展體育經濟對城市建設的積極作用
發展體育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發展體育對推動城市綜合實力具有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從經濟學角度看,體育在提高國家綜合實力與國民收入上,比其他高投入的經濟部門具有更大的發展優勢。發展體育經濟對城市建設的積極作用有以下四點:(1)發展體育經濟可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2)發展體育經濟可以提高城市的實力和形象;(3)發展體育經濟可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4)發展體育經濟有利于城市的經濟合作與交流。
2.體育經濟給城市現代化建設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體育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經濟建設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動力,但是同時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一是浪費。競技比賽大型體育場館的專業性很強,不適合大眾體育活動,因此在使用完之后,很可能長期處于閑置狀態,造成浪費。因此在發展體育的時候,應當注重可持續發展。二是污染。在短時間內在城市聚集,打破了城市的平衡,超出城市的負荷,人流聚集帶來的空氣污染、噪音、廢物垃圾等,給城市造成污染。三是如果運作不好,會帶來商業風險。如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負債20多億美元,不僅沒有帶動經濟發展,反而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三、體育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
1.體育經濟開發應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共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經濟開發應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共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每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以及歷史淵源都有各自的特色,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氣質。因此體育開發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人們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真正做到全民參與。另外,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地貌特征和氣候特點,因此應優先發展適合自身條件的體育項目,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2.體育經濟的開發要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
我國地區經濟差異也帶來了城市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以沿海地區和中部省會為中心的周邊經濟發達地區,應利用其綜合實力優勢,大力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及體育基礎設施普及,大力推動社區體育的發展,同時還要適當發展高品位的體育項目,以提高城市品位。在體育產業領域,利用其技術、資金等優勢,以高新技術為主,增加體育產品的附加值;利用地域信息快捷的優勢,迅速占領國際國內市場,最終形成體育與經濟同步發展的格局。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人口眾多、資金匱乏,應結合實際,發展適合大眾群體的體育項目和產品,同時在轄區內為群眾建設并完善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少數民族地區應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和經濟情況,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項目,選擇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體育產業,實現經濟與體育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儀煌:體育與環境[J].福州大學學報,2001(3)
[2]任海:論奧運會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影響,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0
[3]馮霞:人文奧運對北京構建和諧社會的促進作用[J].體育文化導刊,2005.12
[4]楊有光:體育經濟與城市現代化建設關系的研究[J].產業經濟,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