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新會計準則將會計目標定位是以受托責任為主,以決策有用為輔。從國際慣例和我國現階段的客觀情況看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現實合理性。
[關鍵詞] 會計目標 受托責任觀 決策有用觀
一、融合觀下的會計目標
受托責任觀的產生源于現代企業產權模式,它強調為資源委托者提供反映受托者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因此,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以客觀反映為主。但是,經濟在持續的發展,使得社會資源逐漸分散,這種分散的結果之一就上市公司股權的分散,企業的所有權也變得越來越分散。投資者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也不再是公司的具體管理,而是能夠幫助其做出投資決策的信息,而受托責任觀下的會計目標并不能提供這些信息。于是,決策有用觀便應運而生了,也是從那時起人們關于會計目標定位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其實,二者是有內在聯系的。兩種觀點的差異實質在于社會經濟環境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需求發生了變化,經濟環境是決定會計目標定位的主要因素。兩種觀點在形式與功能上都有著諸多內在的聯系,并呈現出融合的趨勢。比如,在受托責任觀下,委托者會根據代理人提供的財務報告,判斷其經營經濟資源的情況來決定是否對其繼續聘任就是一項決策;而在決策有用觀下,通過在股票市場持有或拋售特定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可以視為一種受托責任決策,是一種間接行使委托權利的體現。只不過在決策有用觀下,因為資本市場的發展,委托方的范圍擴大了,由企業的真正所有者擴大到資本市場的單個投資者。因此,如果從一種更為廣義的角度去理解,決策有用觀是受托責任觀的繼承與發展。總的來說“受托責任”是“決策有用觀”的基礎,“決策有用觀”是“受托責任觀”的延伸與發展。
二、當前會計目標定位的合理性
在2006年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第一次明確:“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新準則會計目標體現了“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融合的理念,而這種融合的會計目標對于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很合理的。
1.國際慣例
由于會計目標引導和指引著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那么我們也應該在會計目標的選擇上盡量與國際上的主流趨同。IASB框架將財務報表的目標分為兩個方面:(1)財務報表的目標是為使用者制定經濟決策提供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方面的信息;(2)財務報表還用來反映管理當局履行對交付給他的資源的經管責任或受托責任的結果。IASB框架關于會計目標定位包含了二者,并且在側重點了也有主次,但是我們看到了融合觀下會計目標的科學合理性,即要重視決策有用又要反映受托責任。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在《財務報告原則公告》(1999)中對會計目標的表述為:會計報表的目標就是提供報告主體的財務業績和財務狀況的信息,用于廣泛的各類使用者評估主體管理層的受托責任和做出經濟決策。即“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同時并重。韓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將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在提供“投資和信用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也要求企業提供受托責任的信息。國際不少國家采用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相結合的觀點,只是各個國家在運用融合會計目標的時候會根據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對會計信息的呈現出不同的偏重。這種融合觀下的會計目標定位在他們國家會計信息的提供上體現出了其優越性,這表明融合觀下的會計目標是比較科學的。
2.國內客觀經濟情況
我國會計目標之所以先受托責任后決策有用是由我國會計環境決定的,我國現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從宏觀上看,我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依然處于主導地位,為了定期了解國有資產的經營狀況,獲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的信息,國有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必然要滿足政府這個委托人的需求。國有經濟的這種主體地位還體現在了資本市場當中,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占據了大半個江山。由社會主義的經濟性質所決定,國家必須保證對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行使控制權,不允許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的資本過于分散。因此,在一段時期內,我國資本市場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中并不能真正體現出其應有的效率優勢。會計信息的需求者,除了政府職能部門以外還有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的債權人(如銀行),一些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也會關注上市公司的信息。只不過,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有著不同的目的:國家始終需要真實可靠的財務會計信息;企業償還債能力則是銀行等金融機構最為關心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則更關心投資風險和投資回報的信息。但是,由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自主權還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加上機構投資者數量有限,個人投資者的自身素質低等因素,這些都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我國的會計信息還是要首先滿足國家這個出資人的需要,而后才是滿足其他需求者的決策有用需要。
三、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基于融合觀下的會計目標定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也符合國際慣例的,具有現實性。隨著經濟改革力度的加大,我國的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投資者的多樣化、各種經濟比重的變化以及國有股權的改革將會上市公司的數量和結構都會發生變化。今后,為了滿足信息使用者投資決策的需求,會計信息的提供會向決策有用方向發展。因此,今后我國的會計目標定位還會變化、發展,只不過會計目標的這種變化依然是基于融合觀下的轉變,即今后可能不會是“受托責任+決策有用”,而是“決策有用+受托責任”。
參考文獻:
[1]杜興強章永奎:財務會計理論[M].廈門出版社,2005出版,第93—106頁
[2]《會計目標》課題組:對我國會計目標定位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