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要進一步加強和保證國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就離不開對國有企業的監督。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立國有資本出資人財務監督體系的意義,然后又從各方面全面、深入地闡述了加強國資監管的措施,構建了國有資本出資人財務監督體系。
[關鍵詞] 國有資本 出資人 財務監督
國有資本出資人財務監督是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其實質就是各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對企業的財務監督,是從出資人的目標出發,以企業中的國有資本運動及其體現的企業行為為客體實施的監督,是國資監管鏈條中最基本、最基礎和最核心的環節。
于長春,伍中信提出為了彌補國企出資人缺位所導致的財務監督弱化,政府推行了會計人員委派制、財務總監制或稽察特派員制。比較分析這三種財務監督的方式可見,會計人員委派制適用于非企業單位和機關;財務總監制適用于大型國有企業和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稽察特派員制改為外派監事會制,不僅是把政府行為轉變為代表國有資本所有者的企業行為,而且更適用于對重點國有企業的監督。也有學者認為,對國有獨資或控股公司治理結構中財權的分配與監督進行改進,是出資者實現對經營者監督的一條重要途徑。在許多情況下,由于兩權分離的制度安排,企業的財權更多地給予了經營者,企業的理財行為也更多地表達了經營者的意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建立健全國有資本出資人財務監督體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會計監督
會計監管既是國有資本出資人財務監督的主要內容,也是出資人有效履行職責的重要基礎。《公司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股東會有權“審議批準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審議批準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因此,會計監督應該包括財務預算管理、財務決算管理、利潤分配、重大財務事項監管、會計制度等基礎內容,會計監管的范圍就是出資人財務監管對象,是出資人財務監管的基礎。
1.以年度財務決算報告為總攬,提高財務決算編審質量,規范會計信息披露,真實全面反映企業資產財務及現金流量狀況。
2.以推行全面財務預算為龍頭,實施出資人財務預算核準制度。
3.健全重大財務事項報備、核準及審批制度,規范企業財務行為,防范財務風險。
4.加強企業國有資本監督管理,做好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確認工作,防范資本減值風險。
二、審計監督
《公司法》第一百七十條明確規定“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審計監督既是《公司法》賦予出資人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出資人財務監督的重要手段,在具體實踐中,審計監督又分為財務決算審計監督、經濟責任審計監督、內部審計監督和專項審計調查等具體工作內容。
1.以企業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為主旋律,重點關注和評價決策失誤、管理不善、舞弊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
2.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防范財務風險解決國有企業問題尚需要深入觸動微觀機制中最為本質的問題,即企業的控制問題。
三、綜合評價
評價是出資人財務監督的重要工作方法。一是國資委作為出資人代表需要從總體的角度對所出資監管的企業運行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并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二是以出資人身份對監管企業進行的績效評價,以國內行業標準和國際行業標準進行分析對比,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出資人決策能力,也有助于促進企業與同行業國內外先進水平對標。
另外,加強境外企業資產財務監督,維護境外國有資產合法權益,保障境外國有資產的安全與保值增值。各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應提高認識,切實履行所投資境外企業的出資人職責,認真落實境外企業的資產財務監督管理責任。充分發揮董事會作用,強化董事會監督。通過建立和完善董事會制度,把所出資企業塑造成為真正的現代企業,為理順和規范國資委與所出資企業關系,實現出資人代表到位、權利到位、義務到位、責任到位、監督到位,奠定體制基礎。建立事會制度以后,國資委對所出資企業主要從建立監管制度、選派股權代表和董事、對董事會進行業績考核等方面履行出資人職責。
參考文獻:
[1]于長春伍中信:2000.彌補國有企業出資人財務監督缺位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6:2~7
[2]劉浩孫錚:2004.國家出資者財務管理研究.會計研究,9:31~35
[3]謝志華:1997.出資者財務論.會計研究,5:24~29
[4]宋文閣:簡論構建出資人財務監督體系.會計之友,2007年第一期上
[5]黃小花涂光華:1999.出資者財務監督與國企資本化管理. 企業改革與管理,12: 12~13
[6]董淑和:2005.加快國資體制改革,為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奠定體制基礎.經濟研究參考, 8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