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南宋古井,八百年來迎送著日出日落,如今卻淪落在幾乎被人遺忘了的上海小街一隅。路人行色匆匆,車輛川流不息,誰也沒在意這口古井的存在。它究竟藏匿在何處呢?
答案是綠楊橋。
申城桃浦地區,春光村五隊李家浜上有座遠近聞名的百年“洛陽橋”,從市中心美麗園開出的62路公交車終點站就是綠楊橋,橋就坐落于車站西面真南路桃苑路口。傳說古綠楊橋始建于南宋年間,后坍圮,公元1768年重修,舊時,橋之兩岸植楊樹數十株,后人沿稱“綠楊橋”。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這座由數條花崗石板構成的平板石橋再次修葺一新。作為文物保護,橋側鑿有陰文“洛陽橋”三字,石橋中央有活絡石板一塊,行人踏上橋板就會發出“乒、乓”響聲,據說從前夜深人靜,若有人從橋上經過進村,村口守夜人就會警覺,有防盜功能。
清代、民國年間此橋通向當時的綠楊橋錢姓村莊。本地居民、我友錢元齡先生告訴我:綠楊橋錢姓是吳越國錢王后裔,明末清初,清兵入關,嘉定三屠,其祖先錢王第二十三世孫、懷橋公夫妻二人乘一小船,由太倉避難到綠楊橋時已近日落黃昏。其妻洗碗時不慎碗落河底,二人皆感 “天留我也”,于是上岸定居,后來成為當地名門望族。乾隆進士錢大昕曾二次來洛陽橋通譜,皆從此橋上走進村莊。如今我由錢家后人引導,在一處小院里尋見清代六角古井一口,內有清水一泓。此地廳堂老屋毀于日寇炮火,古建筑早已蕩然無存。
舊時桃浦一帶水井很多,李家浜以西地下水位高,掘地三尺必見水,水質土味重;此井在浜東,地下水脈深,挖到2至3米方見泉水,水質上佳。以前村里有規矩,井欄上不準任何人當凳坐,如被老人看見,一頓臭罵是免不了的,井邊要保持潔凈,不準洗穢物。如今,雖然那口宋井已經廢棄,但每到除夕,錢家后人還是按舊俗行祀井、拜井、封井之禮。飲水思源,古井之泉養育了幾代人,給他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和快樂。
綠楊橋往東行約二里地,有座老上海南宋白塔矗立在敦煌路口,亦稱“韓塔”,又稱“廠頭白塔”。塔身三層,六角磚結構,東面有一如意形的空洞,里面寬大,可以放燈在內,奇巧空靈饒有古趣。白塔曾在清代數次重修,如今再次重修一新。
傳說此塔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蘄王韓世忠駐兵揚州以下江南各海防時,以前軍駐青龍鎮,中軍駐江灣,后軍駐???,此地乃中軍頭營所在,故名“廠頭”。境內桃樹浦河縱貫東北,古代時兩岸遍植桃樹,故名“桃浦”。明清時,廠頭古鎮街市、宅第、廟宇、園林林立,曾經有過它的繁榮,晚清民國年間古鎮衰落,但舊街、老屋、古樹、石橋、池塘、殘塔尚存……韓世忠當年為堵金兵北撤,于廠頭一線晝夜巡警并筑南北二塔,以當航標。南塔在今長征鄉燈塔村,現已無跡可尋,二塔舊稱對渡塔。
綠楊橋、白塔、長浜附近的農民在開河挖泥時,常常挖到一種外形粗拙修長的陶制器物,名叫“韓瓶”。它是一種流行于南宋和元朝時期的陶瓶。韓世忠曾用這種陶瓶裝上酒,犒賞三軍,因而得名。后民間廣泛用來貯存酒類。韓瓶雖是陶土所制,但在制作過程中卻加入了適量的沙,既增強了韓瓶的堅固性,又降低了陶土的吸水性,使韓瓶更適合做盛水器皿。韓瓶的發現對當時的文化、軍民的生活習性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如今綠楊橋居民挖到韓瓶,原泥不去,插花清供聊有雅趣。
暮色蒼茫的冬日黃昏,我再次造訪綠楊橋,走近古井,輕撫著灰褐色的花崗石井欄,猶如輕撫著斑斑駁駁的歷史和時光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