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視鎮江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因母親祖籍鎮江,親戚甚多,自小到鎮江游玩逗留,也生出對這古都的幾份情愫。但遺憾的是,一直未認真回味過這城市的建筑。這次,冬至掃墓,受陳杰市長之邀,到西津古渡一游,又翻閱了鎮江出版的一整套書籍,對這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有了深刻的感悟。
鎮江的古建筑其實悠久而輝煌,星星點點,還伴隨著許多神秘的故事及其傳說,很是精采。先說西津古渡吧,這是一個頗有文化積淀的千年古渡,多少名人騷客在這里留下了千古佳句。渡口建于春秋,六朝時顯見繁榮。當年渡口處熙來攘往,青石板路與岸邊垂柳相呼應,一葉扁舟與漁民住宅相聯系,展示了古樸的民風和歷經滄桑。現在上百幢清朝時的民居修舊如舊,長巷一片幽靜,青石板的臺階顯示著一派滄桑,蒜山則翠綠如繡。在長長的甬道之上,觀望江口,心潮澎湃。
鎮江有“三山五嶺八大寺”之說。金山寺位居金山,居制高點。它在佛學界影響甚遠,也是最早舉辦水陸法會之場所。金山寺的傳說最為著名的則是王母娘娘的故事了。金山開山第一代禪宗祖師靈坦,以及法海等高僧在此都有遺跡。它的寺塔至今保存完好,登塔俯瞰,鎮江城盡收眼底。
另外在焦山,有定慧寺天王殿,此殿后是大雄寶殿,建筑堪稱雄偉。在天王殿內,人們常見的四大天王赫然在目,這些雕塑精心雕刻,形象栩栩如生。在大雄寶殿之后還有一個收藏了許多珍貴藏經的建筑,名曰藏經樓。明代永樂收藏經卷就在此列,雖是殘存但彌足珍貴。
江天禪寺也是一處難得的景觀。在天王殿的墻壁上,“東晉古剎”四個大字特別醒目,也令人震撼,游客常被這個千年古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所折服。大雄寶殿在方形石臺上高筑,大殿后的山坡,又有慈壽塔、觀音閣等一系列建筑均勻分布。有一種叫做“寺裹山”的說法,說的就是這種景象。此寺原名龍游寺,后清代康熙年間被賜名現名,許多高僧也都曾在這里逗留過。
寺廟中的甘露寺,因為三國孫劉聯姻的故事與此密切,至今在寺內還存在一大壁畫,畫有此故事,生動而逼真。實際上甘露寺是佛門之地,和俗人婚姻似無關聯,但這一傳說流傳至今,也給甘露寺增添了幾分悠久和神秘。甘露寺原為唐寶歷年間的潤州刺史所建,先建在北固山下,宋真宗祥符年間,遂移建山上。當年可謂盛舉,甘露寺建造得很是氣派,蔚為壯觀,大小寺宇達到200多間,后又擴建了鐵塔等建筑。多少年,甘露寺也是歷經滄桑,目前的甘露寺是光緒年間所建,拾級而上,長長甬道,威儀依然的建筑,給人一種心靈的震蕩。
南山的鶴林寺,也是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初建于晉元帝大興年間,后數次被毀,幾經修復,乾隆十二年1747年算是第三次修復,當時也延續修復了不少法堂、宮殿和靜室、長廊等,后來被戰火所破壞,現今的鶴林寺雖無昔日壯觀,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座寺院的“幽谷”之特點,加之有太多興廢之舉,也給這座寺院帶來了幾多悲喜。
鎮江的著名寺廟可謂集中而又令人信“佛”,壽邱山就有普照寺和龍華寺,一在山頂,一在山麓,又有與文化名人姻緣相聯的寺廟,比如五洲山固勝寺,大詩人蘇東坡極為欣賞。花山寺也是沈括有過贊美之詞的。
除寺廟外,鎮江的亭子也是不可多得,頗有特色的名亭古亭,還與名人的足跡和文人騷客的佳作相得益彰,也是令人稱奇的。
鎮江的伯先路沿線還有許多近代建筑群,這些建筑大多是建于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早期,以西洋建筑為主,也有一些中國古典民居和中西合璧的建筑,比較著名的有金山飯店舊址,廣肇公所舊址,鎮江商會舊址等等。
陳杰市長告知筆者鎮江正在打造宜人居住的環境,聯想三干多年前,周康王分封時就將鎮江定為“宜”地,我想這一脈相承的定位,一定會讓世人更多知曉和走進宜人的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