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冬去春來,年底金球、奧斯卡獎的日子又到了。正如去年,明星名導演的影片自然地引人關注,然而比比皆是名人們加盟的工業大片,卻不見思想、結構、語言的創新。
二十幾年前,老派好萊塢的大師們輕視功名,以能在電影史上留一筆標新立異之名為榮。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庫布里科,馬龍·白蘭度等都有過獲提名獎卻拒不參加奧斯卡盛典的歷史。
好萊塢的或律師或商務出身的主管們終于明白,提拔新人,寫電影史均與他們升官發財毫無關系,反之,已被廣泛宣傳過的名人名劇卻能在影片萬一失利時保住自己的飯碗。這不是一個新人輩出的時代,而是一個名人名劇反復價值延伸的時代。
龐大的附產品工業,游戲,全球化營銷……大師的小工業作坊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如今的大師集體招安工業電影,使之又上質量新高。今年的“蝙蝠俠”即為此經典案例。還能赫然看到其在“綜藝”上刊登的招金球和奧斯卡評委們考慮提名的整版廣告。十幾年前,自打“黑客帝國”開創工業片特效提名后,“變形金剛”去年三項奧斯卡提名一定令老派大師們大嘴張開合不攏。
近年,國際市場上的所有促銷活動:戛納、威尼斯、柏林電影節……無不喜劇似地被好萊塢明星名導強勢霸占。也是,他們的背后,是華爾街股票市場,是全球娛樂宣傳機器,各國小作坊電影的獲獎基本成了配額,以避主辦單位與金球和奧斯卡相似之嫌。
自打80年代初華爾街進入電影業,全球化營銷隨之給好萊塢重上了一層厚金,使之偶像使之洗腦于大眾。90年代衍生產品工業誕生,再次廣泛傳播好萊塢品牌壟斷地位,再次給世人提前從出生開始洗腦。兩千年后,互聯網進入,改變人類,精神,思維,藝術,行為,觀念……無論由互聯網做主打營銷,還是以互聯網繁衍越來越高質量的游戲,無不創造著電影全新意義上的革命。
電影工業以它最大限度的藝術與高科技結合,互聯網全球營銷,附衍生產品工業,游戲工業已成為最新好萊塢經營模式繼續壟斷世界市場。
如今的國內市場,市場份額年37%速度持續增長,給走投無路的投資業一線黑暗中的光亮。但22部分賬大片至少占44周主票房,所剩8周由有限的國產、港產或兩者合拍大片占領。其他80%國產影片則只能在以上影片夾縫中尋找極其有限的放映空間。
時代變了,并非政治宗教信仰的改變,而是新信息渠道的改變。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包括娛樂需求,包括電影甚而至文明。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成為大師。不是嗎?YOuTube就是免費影院。也許,電影本來就該是藝術性的聲畫高科技經驗?
不知今日電影制造的夢還與昨日是否相同?抑或無需?時代變了,新生代已為不同人類,夢應該不同。但愿質是一致的。這,將是好萊塢永遠為之前仆后繼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