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既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功經驗,也是落實執政為民宗旨的根本要求。更是新時期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法。堅持走群眾路線也是邗江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優良傳統和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們邗江區在全面小康目標的引領下,堅持以民為本、推動科學發展,2008年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社會發展綜合水平位居揚州市各縣(市、區)第一,人均主要經濟指標一直處于蘇中前列,省定全面小康各項指標順利達標,以較高的群眾滿意率和認可度通過省社情民意中心調查。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多變的宏觀形勢和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對揚州提出的“抓住新機遇、實現新跨越”的殷切期望,我區將把“三問”作為轉危為安、化危為機,搶抓新機遇、實現新跨越的重要抓手,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創新精神,充分激發廣大群眾的干事熱情和創業豪情,集中民智、匯聚民力、普惠民生,推動我區經濟社會在更高水平上又好又快發展,為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問政于民集民智。爭當科學發展示范區。當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海嘯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仍在持續和蔓延。這既是對區域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方式、企業運行質態的嚴峻考驗,也是提升發展層次、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科學發展的倒逼機制。我區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積累,已經形成了以規模骨干企業、六大重要產業、四大經濟板塊為支撐的良好產業基礎。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區結合實際開展了“百企走訪”、四套班子領導掛鉤聯系企業活動,充分發揮企業應對危機的主力軍作用,上下同心、政企聯手、共渡難關。順應邗江產業發展階段,堅持走量質并舉、以質促量的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型經濟,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把科學發展落實到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優化結構上。一是堅持擴大總量,加快形成規模優勢。堅持做大總量和擴大增量并舉,搶抓當前歐美國家產業轉移、中央保增長擴內需、國家審批政策較寬的有利時機,強化主導產業、重點板塊和龍頭企業“三大支撐”。通過推進產業招商、拉長產業鏈條、加快產業集群、加大技改投入、突出扶大扶強等多措并舉,加快打造百億產業、百億園區、百億鄉鎮、百億企業。力爭今年億元以上企業數突破200家。到2010年,邗江經濟開發區、杭集日化科技園、北洲功能區、北山工業園分別形成300億元左右規模,車船重工、機械制造產業分別突破300億元,旅游日化、服裝服飾、電器線纜產業分別突破200億元。“三新”產業突破100億元,全區一半以上的鎮工業總量超百億。二是注重以質促量。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大力實施以“科技、品牌、人才、資本、制度”為核心的民營經濟五輪驅動發展戰略和以百企創新示范工程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四百”工程(即百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百企創新示范、百個科技創新技術平臺、百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把加快發展科技創新型經濟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將總量的擴張建立在更高科技含量、更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全區應稅銷售超億元的企業都能建立“一站兩中心”:全區千萬元以上規模企業實施產學研合作的覆蓋面達80%以上。全區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以上,RD經費占GDP比重達2%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35%以上。三是著力優化結構,加快培植新增長極。充分發揮環抱城市、空間廣闊、產業基礎良好的優勢,把服務業作為我區新的經濟增長極來培植,著力構建“一個商務中心、兩大旅游度假基地、三大專業市場、四大區域性物流基地”服務業發展格局。同時大力引進總部經濟、創意、設計、軟件以及服務外包等新型業態,為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有力支撐。
問計于民聚民力,爭創城鄉統籌先行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就我區而言,在去年全面小康目標實現以后,下一步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建設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創造條件向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邁進。我區地處城鄉結合部,雖然近年來融入城市步伐加快,但大部分區域仍然是農村。農民仍占大多數,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仍然兼具城市、城郊、城鎮和農村四種社會形態。可以說,沒有城鄉統籌發展就不可能有我們的基本現代化。區委、區政府在深入調研、征集民意的基礎上,提出把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路徑,始終堅持以加快經濟發展為主題,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工業化和城市化為方向,以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黨的領導為政治保證,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讓具有較高水平的城鄉統籌發展成為邗江“兩個率先”的鮮明特色。重點抓好“五個統籌”,構建“五個格局”:一是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著力形成以一區四園和核心產業為支撐。中小企業與全民創業為補充,三次產業協調推進的發展布局。構建“三次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的板塊經濟新格局。二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堅持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互動,以推進“一城三鎮”建設為重點,以“一區四園”產業布局為支撐,以優先鼓勵農民進城進鎮居住為關鍵,構建“現代主城區、活力衛星鎮、魅力新農村”的城鄉布局新格局。三是統籌城鄉基礎建設,以提高村組通電、通路、通路燈、通公交、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通寬帶網“八通”建設水平為重點,構建“城鄉聯網、城鄉共享”的優化發展新格局。四是統籌城鄉就業保障,推進創業富民、就業安民、保障惠民,動態消除城鄉“零就業”家庭,構建“創業就業多渠道、社會保障全覆蓋”的有機銜接新格局。五是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積極推進由過去重點保障城市向城鄉并舉轉變,不斷促進城市優良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推進城市優良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構建“以城帶鄉、資源共享”的均衡發展新格局。
問需于民惠民生,爭做社會和諧首善區。近年來,通過共建共享全面小康,我區在構建傾聽民意的方式和渠道方面不斷探索,在推進常規動作的基礎上,形成了“領導干部百村講座”、“雙掛雙促”、“建立民情綠色通道”、“區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建設”等動作,在充分傾聽民聲、反映民意的基礎上,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研究出臺了包括通組道路建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與老年補貼、消除城鄉“零就業”家庭等一系列為民辦實事的政策措施,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面對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我區將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逐步形成長效機制。一是不斷健全完善黨委政府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面對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的新形勢,我們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把定期征求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建議和“百村百企走訪”活動經常化,構建傾聽社情民意的長效機制,讓黨委、政府的決策更多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加符合老百姓的需求。今后每年我區都將組織1~2次征集社情民意活動。建好書記區長信箱、政務網站、公開電話、民意調查等與群眾溝通的平臺,加快區、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暢通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渠道。二是不斷健全完善發展成果更多普惠民生的長效機制。將在全面小康推進過程中形成的關注與改善民生的理念和作風固化下來、堅持下去。真正推動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思路從扶貧濟困向保障民生權利轉變,從局部救濟向普惠于民轉變,從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性需求向滿足人民群眾的發展性需求轉變,從重視解決老百姓切身利益問題向注重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數轉變。從政府主導向老百姓廣泛參與、全社會共建共享轉變。每年通過突出幾個重點。興辦一批實事,不斷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舒適感和滿意度。三是不斷健全完善有效保障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城鄉文明共建工程,構建務實高效快捷的信訪問題和社會矛盾處理機制,通過提高文明素質促進和諧、發展社會事業推動和諧、健全法制保障和諧、利益協調增進和諧,夯實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讓城鄉居民真切感受到改革發展創造的豐碩成果,充分體會到全面小康建設帶來的幸福生活,著力打造社會和諧新邗江。
責任編輯:陳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