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我們來到了武夷山桐木關,這一天是桐木正山小種紅茶協會成立的日子。正如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陳澤財所說的。“這是一個里程碑,是一件大事”。
在此之前的兩年時間里,金駿眉作為正山小種紅茶里一種新工藝的品種茶,在市場上掀起了一股特別的熱潮。在北京、上海等主要茶葉消費城市,桐木村里大廠生產的金駿眉1斤可以賣到1萬多元,且價格持續走高,市場的火爆讓不少桐木的茶廠賣到斷貨。
在銷售一片紅火的背后,卻是市面上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金駿眉”,市場熱炒,茶客追捧,無奇不有……
2009年的春天,細雨霏霏,當我們離開桐木關的時候,天空卻下起了小雪粒。桐木關的茶芽還沒有長好。至少要等到清明時節才適合采摘,然而,我們得到的消息是,預訂的春芽茶青已經賣到了1斤300元的天價。
“金駿眉”現象
當一種茶火熱時,市場愈加全力追捧,講究稀缺與獨有的茶類便愈加稀缺。此謂“金駿眉”現象。
宋徽宗撰《大觀茶論》之后,“黃金易得,龍鳳團餅難求”,自古不乏苛求精益的歷史陳案。以鳳凰山上3月嫩芽采制的龍鳳團餅加入了龍腦、冰片,天下皆貴之。順著建溪逆流而上,在這片碧水丹山的后花園,在滿是原始生態的山水里,空氣慢慢變得潮熱起來。當年正山小種全盛時“商賈云集。窮岸僻經,人跡絡繹,哄然成市”的歷史似乎正在重演。
金駿眉特有的蜜香與珍奇,帶來了茶市的一片繁鬧。在這片火熱的氣氛里,卻常讓人啞然失笑。
鏡頭一:人手一包金駿眉
正如福州的一位茶友所形容的,現在每到一個茶莊里喝茶,時不時就會有人帶來一泡不同版本的“金駿眉”,揮手讓大家品嘗,但往往最后的評價差強人意,甚至有時候,那一款金駿眉與政和工夫以及坦洋工夫紅茶的滋味相差無幾。
在2008年的一整年里,整個金駿眉的市場已經越來越龐大,如果以桐木關一個工廠300斤的銷量計算,市場上約有3000斤的銷量。即使是這樣,也不可能形成茶客“人手一包”的銷售數量。
鏡頭二:金駿眉成為葉茶
明明茶葉包裝上注明的是金駿眉,但一泡開,茶味各式各樣,茶香千奇百怪,有的金駿眉里居然成了葉茶。不少茶莊標榜說是二級三級的金駿眉。事實上,桐木關的金駿眉根本就不分等級的。
鏡頭三:茶莊里的利潤大豐收
一個開茶莊的老板,以3500元的價格賣出了10斤的銀駿眉。事實上,那一款非桐木關生產的銀駿眉進價不足1000元,因此他可謂利潤豐厚。因此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市場上總是永遠有賣不完的金駿眉和銀駿眉。
鏡頭四:酒桌之上的茶話
酒桌之上,人們也在開始討論自己的金駿眉來源如何可靠。且不管在此背后的林林總總,足以說明的有兩點:金駿眉普及了茶文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向某一方向轉變。不知道這是茶事的興盛還是過度興奮。
鏡頭五:金駿眉輸給了銀駿眉
茶莊里時興斗茶,兩個茶友碰面,一堆茶友當裁判。燒水泡茶,出湯聞香,品茶點評,一款6000元買來的金駿眉當下輸給了一款3000元的銀駿眉。
鏡頭六:四款市面上搜羅的金駿眉
A款:香氣高揚。特別在第一泡的香氣上先聲奪人、技壓群芳,但入口卻有明顯的苦味。在3泡之后茶味更見分曉,此時已經沒有底氣,沒有蜜香,也已喪失悠香入鼻的韻味。
B款:香氣悠遠,芽毫盡顯,也耐沖泡,但香氣一聞卻有一些松煙香,要知道,新工藝的金駿眉是追求原始茶香、不用松煙焙制的。
C款:說是一款桐木關的野生菜茶,滋味耐人尋味,有很特別的蜜香以及略帶果酸的氣味。但在茶當中并沒有看到芽。
D款:察看干茶,條索細嫩卷曲,極為瘦弱,看上去茶芽卻是單一的金黃色,入口滋味淡薄,一眼讓人看穿底細。
這么貴為什么還要買?
時下的金駿眉儼然成了一枚枚閃閃發光的金幣。稀奇珍貴的茶品,造就了時下的熱潮,讓我們聽聽各方說詞。
A茶莊老板:市場上全面熱銷,說明有這種需求,物以稀為貴。它的價格是偏高了一些,但這是一種市場現象。大家要買。就會有人不斷生產,也會有市場的繁榮。
G茶館店長:如果利潤達到300%,就是殺頭的生意也會有人做,況且這并不會是殺頭的生意。1斤進價不到300元的茶葉,搖身一變可能變成3000元,那么,市場上過分火熱也就不足為奇。
F茶客:我只是想買點回去試試,偶爾有客人來的時候,可以一起品嘗。如果我自己去買,一般超過2000元的茶葉,我就不敢買了。市場的熱銷,我猜這是一種求新獵奇的心理。
J茶客:只能說中國的市場太龐大了,但我想這種現象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C茶客:如果只是一個個別的現象,可以不足為怪;如果全社會都來追捧,我想需要去反思。茶不求貴,難在用心品味。如果不懂得茶,反倒暴殮天物了。
金駿眉追溯
最初市場上開始出現金駿眉約在2006年,但在2005年的時候,就已經有金駿眉在試生產了。根據桐木關梁駿德茶師介紹,當時他所在的元正茶業公司,應客人的要求“生產比特級正山小種還要好的茶”,2005年6月20日。他們從元正公司對面的茶山請人采了一些茶芽作為試驗品,當時以50元一斤的茶青價收購,采了兩斤多的鮮葉,從晚上一直做到第2天凌晨2點多。沒想到第一批生產出來的茶葉品質就很好。第2天再繼續來做,結果做壞了,畢竟單芽做成紅茶是很不容易的;第3天后又嘗試,后來就得到了很穩定的質量。
金駿眉與特級正山小種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用無煙的工藝。具體在萎凋與發酵的處理當中,都用了一些獨到的方法,包括揉捻的過程等等。而它的滋味。也體現得更加悠細和長久,也只有桐木關的菜茶才能得到這樣獨特的滋味,用其它地方的茶芽,就沒有這樣特別的滋味。
“蜜香”是它的主要特征,而并非正山小種傳統的桂圓香氣,當然,它有一部分的桂圓湯香。所謂的“蜜香”。當地人也有把它形容成薯香,這種蜜香到七八泡之后依然能夠停留在茶湯當中。
根據梁駿德茶師的講述,他認為,桐木關的金駿眉,首先是蜜香,其次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即干茶樣每個芽都有3種色彩,金、黃和黑色三者并存,這就是用桐木關當地奇種(菜茶)為原料才有的結果。最后,茶在每一泡的時候都會有蜜香出現。
采摘金駿眉的時間一般是在清明后三四天。當然根據當地的氣溫還要有所調整。一直到立夏前后幾天開采的茶芽,其底質都是不錯的。如果到了6月初,采來的茶芽做成金駿眉,其湯水就會薄很多。銀駿眉一般是在谷雨后才開始采制。傳統的正山小種,按慣例是在立夏前3天開始采制。
大多茶人比較認同,用菜茶制成的正山小種確實風味獨特。因為菜茶的生長環境更加生態和自然。據武夷山茶業同業公會的會長劉國英解釋:所謂的菜茶,指的就是自然生長的有性繁殖群體。這樣的菜茶,當地也叫奇種,會隨著不同的生長環境與生長年份慢慢發生變異。
“金駿眉”神話背后
追捧頂級好茶,攀比的主角大多是玩家。但在金駿眉這兒,更多是為了顯示茶主人的身份。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鄉鎮上人們結婚,一定要把縫紉機、自行車等嫁妝拿到大街上游走一番,以顯示家境之富實。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間,這種微妙的比較與自我展示從來沒有停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演變著。
對于茶人來說,最關心的是,這種市場的熱度會持續多久,如果希望這個產品與產業都能夠健康和持續地發展下去,我們現在需要去做些什么?
本來,市場監控與消費者的成熟以及市場的有序透明三者需要相輔相成,對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缺一不可。行業越熱,越需要冷靜的思考。
利潤是魔獸
如果以桐木關的菜茶作為原料,約4斤的茶青才能制成1斤干茶,這樣金駿眉的成本就會很高,獨有的生態環境,也會讓茶的品質更好。然后,眾所周知,在武夷山周邊有許多的茶山,在利潤的驅使之下。都不排除它們以桐木關金駿眉的面目出現。
在追逐利潤的背后,可以看到世道人心。現在,商業的傳奇已經越演越夸張。泡沫的故事從來沒有停歇。在光彩奪目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光怪陸離的故事。
300多年前,正山小種就為世界矚目。“武夷茶色。紅如瑪瑙,質之佳過印度,錫蘭遠甚,凡以武夷山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近世以來,雖因制法不良,不無受印度、錫蘭、爪哇、臺灣地區各茶之影響,然因土壤之宜,品質之美,終未能攘而奪之”。到今天,我們還可以保證它的純正與甘美嗎?
當暴利成為一個導引器的時候,人心也就不安于平和恬淡的家園,卻在風口浪尖之上跳舞歌唱。
最大的問題:沒有標準
什么叫金駿眉?行業沒有盡快給出標準。作為專業的媒體,《海峽茶道》雜志已經連續多期刊登專訪正山小種金駿眉的文章,也許我們的聲音還需要加強。
在最早生產金駿眉的元正公司產品包裝罐上面,是這樣來表述金駿眉的:“金駿眉是采摘于自然保護區內海拔15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態小種野茶的茶芽,采集芽尖部分,由熟練的采茶女工手工采摘。1天女工只能采芽尖約2000粒,結合正山小種傳統工藝,由師傅全程手工制作,每500克金駿眉需7~9萬顆芽尖。”
由此可見,金駿眉是由其稀缺性與優良的特質決定的。首先,茶青選自桐木關千米的高山之上;其次所選用的是當地野生菜茶,采摘時間還最好是谷雨前后、非雨天時人工采摘的單芽;最后由熟練的制茶師以特別工藝手工制成成品。
火熱市場之后的冷思考
值得高興的是,武夷山當地的主管部門與茶廠對市場有更理性的思考。在武夷山,我們聽到了這些聲音。
陳澤財(武夷山市茶業局局長):要把文化做好,質量上精益求精,這是生命和源泉。沒有質量就沒有品牌。
劉國英(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歷史以來正山小種就是外銷,最近幾年才在國內打開市場。漸漸大家明白中國才是最大的市場。茶產業是一個陽光、可持續的產業,從業者是一種幸福。因此,在茶葉熱銷的今天,我們更要把質量做好,通過茶文化培育,市場帶動,才會有更好的前景。
江元勛(武夷山元正茶業公司董事長):產業發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在繁榮的同時,大家形成一種共識:好的品牌首先是品質要穩定;品牌還需要有文化的積淀。大家要有保護品牌的意識。如果產品品質參差不齊。那么市場要不了幾年就會下滑,這種危機感大家都應該有。還需要加強食品安全的監控,不能一味追求產量。
鄒新球(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黨委書記):我為正山小種的歷史震撼和自豪。在原來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村發源的小種紅茶能夠成為世界紅茶的鼻祖,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正山小種由荷蘭通過海運傳到歐洲,到明年就是整整400年了,因此,我們要保護這一個品牌,桐木正山小種紅茶協會要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市場會涌現標桿的品牌,今天的桐木關也正在像100多年前一樣熱鬧。我們能做的是。要維護傳統的工藝,不要失去傳統的優勢,絕對不能粗制濫造。
詹梓金(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正山小種的熱銷和生態環境是分不開的,在市場熱的背后,大家更需要有冷的思維。如果為了市場需要到處收購外山的茶葉就不行。在熱的過程中,市場的亂象是難免的。所以,要通過科技含量的提升,另外在品牌建設方面,比如可以通過一些龍頭企業的帶動,來打造一個統一的形象。市場不是“萬歲”,但我們希望它能夠保持得長久一些。
編后語:
到目前為止,金駿眉的標準只有企業自己印在產品上的說明。另據了解,“金駿眉”已被人搶先在工商局注冊為茶葉的商標。
從真正意義上說,“金駿眉”并不是一個商標,它應該是精加工的茶葉品類,就像綠茶當中的龍井一樣。如果不能實現商標的保護,那么桐木關協會能做的事情就是,申請中國地理標志關于原產地的保護。當前,桐木關已經成立正山小種紅茶協會,相關的標準制定與申請原產地保護的程序也正在努力當中。
另外,我們也看到,茶本身就是一種很特別的商品,即使有了標準,也仍然會有市場監控的空白。因此,在將來的市場競爭當中,企業品牌的塑造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品牌,就代表了企業的良心與產品的品質。在群雄并起的年代里,誰能得到大眾的認同誰就擁有了廣闊的前景。
100多年前,著名茶商梁炳基的茶莊幾近壟斷了整個桐木關正山小種的市場。當時,他們駐桐木關的茶廠約有百家,幾乎每個山頭都有他們的粗制工廠。其生產的正山小種紅茶是完全的正山貨,品質優異,每年新茶上市在福州競價拍賣時,賣價往往最高,其家族經營紅茶獲利巨萬。注重產品品質以及文化積淀,加上市場渠道的拓展,企業與產品才能活得最久。
我們寫下這樣一篇反思的文章,或許對過熱的市場僅能起到揚湯止沸的作用。行業越早冷靜下來越好,我們需要更加生態和自然的環境,茶界不需要暴利和暴漲急跌,需要的是越來越穩步前進的速度。為此,任何一個從業者都有責任變得理性和正直。
而對于普通的茶人來說,卻不妨換一種活法,
懂茶顯得更加重要,以茶修身才是茶道的本義:品茶本來是自得其樂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你天天愿意陶醉在10000元買來的大葉紅茶的光環里面,這也是一種我們無法干涉的活法,但我們建議,換一個清涼點的環境,品一品真正讓身心愉悅的好茶,應該更美好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