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的午后。正懨懨欲睡,忽然接到電話“呂禮臻老師要來老舍茶館喝茶”,一下子清醒了且精神百倍。久仰臺灣茶人呂禮臻的大名,卻從未得見,也沒想過有一天竟有機會可以和他坐在一起品茗論茶。
初見呂老師,鶴發童顏,一襲紅色麻制寬大袍袖的衣裳,在瑟瑟冬日里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感覺;一個鼓鼓的雙肩背包,像隨時準備拋掉一切將要出發的旅人。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了,如此有名望的茶界前輩,會理我這樣一個初學者嗎?
坐定。泡茶,聊天,心中的疑慮漸漸消失了,心情也逐漸放松了。和呂老師聊天很舒服,他話語風趣幽默,娓娓道來。語速不疾不緩,聲音不高不低,解答問題耐心而細致。即使再簡單的問題,他也會認真回答,讓我心生感激。
習茶——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常年與茶為伴的人,經過茶的洗禮,心境恬淡安逸,平和豁達,不急不躁。俗話說“相由心生”。呂老師所展現出的風采,正符合了茶人這一特色。他坐在那里顯得安靜祥和,眉宇問的舒展大氣、鎮定自若,頗有大將風范。
關于如何學習喝茶,呂老師說,習茶最重要的是理性,理性其實很簡單。茶有優點和缺點,把它們列出來。比如,香、甘、溫潤、厚重,這些就是優點;雜、澀、苦、淡,這些就是缺點。這樣體會幾次以后,茶一入口。你就會思考,它到底是怎么樣的,那是自己最直接的感受而不受旁人的影響。
呂老師說如果只是單純地去欣賞一款茶,那就可以感性一些,不要只針對它的缺點。可能是自己沒泡好。可能是受環境的影響、器皿的影響。不管怎樣,茶沒泡好也還是可以喝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泡出自己喜歡的滋味、口感,就是最好的。不用去理會什么專家的看法,那是他的習慣、口感,不一定是你的。
的確,很多初學者常常豎起耳朵聽別人怎么說,渴望自己的感覺能和別人的一樣,卻常常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體會。其實,我們喝茶不就是為了讓自己身心愉悅,從中得到提升、快樂和享受嗎?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是每個學茶人都應該最先學會的。
茶是什么?——泡一杯茶,一聞、一喝,就都忘掉了
茶是什么?是高山上的靈性植物,還是高僧杯中的茶禪一味,亦或是文人墨客的借物抒情?到底是人成就了茶,還是茶成就了人?
呂老師說,茶的本性是很樸實的,我們喜歡茶的理由也是很簡單的。比如,今天很忙碌或者碰上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回到家里,泡一杯茶,一聞、一喝,就都忘掉了。隨它去了。個人的心態很重要,心態是健康的就沒有問題。不用刻意地借助茶來怎么樣,過度依賴茶,效果反而不會很好。
茶對于每個人的意義是不同的,或解渴或愛好,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個人感受不同罷了。如同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對茶也有一千種看法,有益身心就好,自己喜歡就好。
緣分有時真是妙不可言。我相信人與人之間是有緣分的,人和茶之間也是有緣分的。呂老師此次帶來了一些普洱老茶與我們分享。他說,這些老茶他也不是隨身攜帶。所以想想,在座的每個人和這些老茶也是有緣的。能夠喝到上世紀30年代的綠印、敬昌號和百年的同興貢茶,一餅老茶經歷了時間的歷練、歲月的變遷,不知過了多少人的手、見了多少風風雨雨,最后我們能成為有幸喝到它的人之一,美哉!妙哉!在喝老茶的同時,還能夠和一位“老”茶人聊天,聽他講述他的經歷、他的故事、他的觀點。緣分!福氣!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