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之于茶的分析,總有用不盡的手段和說不完的話題。以物質的無限可分計,一片葉子,實也不啻一整個宇宙,欲窺其堂奧,又談何容易?或者,這已成茶道之于傳統路數的另一脈走向?先前主以思辨品讀,如今則重在實證解構。訴諸色香味乃至形式過程的直覺體驗,以從中獲得身與心的審美快慰。這是前者的基本目的。而分析之后的茶事,則旨在通過理化指標的細分與人體反應的對照,證明茶何以在分析之先,能夠與人有種種早已熟悉的好處。
茶是好東西,這是逾千年的茶道茶經的知性體悟,東方人于自然的本位認同,是這種體悟所以獲得的思想基礎。經由感官快慰上達心靈觀照的體驗過程。千百年來即不斷充實和完善著傳統茶文化的內涵。而支撐這種內涵所以能夠存在并且推廣的因素,與其說是茶的,不如說是哲學的。是茶涵育了茶道的一系列經濟的政治的以至宗教、哲學的相關理論,而這些理論復又反過來豐富和促進了茶事本身的發展。特別是茶與禪的結合,更把茶文化的思辨意識由自在的形態推向了自為的境界。享受過程的清新空靈乃至玄妙的身心體驗,是此境界能夠賦予茶人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饋贈。至于對這饋贈的解構與解讀,則又往往回歸到禪宗公案式的失語性默契。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茶道亦如是。如此霧里看花,沉湎于似有若無的詩意性享受。或許正是傳統茶道之能夠保持恒久魅力的所在。是故,籠罩于一層縹緲無盡的面紗之下。茶道已然不是一種無奈的技藝行止,而是刻意于美學追求的哲學選擇。
但科學的理性本能,卻不滿足于這樣的詩性享受,何況數字化生存的今天,一如人體基因組序列有必要剖白于科學的祭壇那樣,茶的理化性質,當然再不能只隱匿于禪宗的偈語里去等待永無結果的參悟或者破譯。茶是好東西,這不過是完成進行時式的一種定論,以往的過程體驗固雖有列子御風而行式的淋漓暢快。但于科學語境下的表述則不免失之大化籠統的神秘。科學是嚴密的,是具體而實證的,它決不能夠耽于類似欣賞魔術時的那種渾然不覺或刻意回避。它的任務是揭開幕布照亮暗箱,看清內里的機關要害,以使神秘復歸尋常,比如茶中的氟有助于固齒、茶多酚可以防癌等等。目的和答案只就這么爽利簡單,無須更多的鋪排與抒情。如此,一片葉子,抽絲剝繭,條分縷析。由詩性而理性。由形式快感的營造而至內容功利的追求。高人韻士或難免說它敗興有煞風景,但個中得失,其實再明了不過。
好在茶自有茶的寬容,不因分析之后先前的功夫便不再肯下。茶道本自有其超乎物質實證的神性在。實證解讀縱然發展到極致,必也不能夠替代詩性與神性的化外冥想和抽象體驗。畢竟,茶別有深意,理化量化的分析,于茶道的精神解釋猶有力所不及的所在,尤其是通達茶道的感悟心得,實難訴諸實證分析的理想解讀。這樣,“執兩用中”的態度,便于茶人而有了當然的明智選擇。因為同樣都是喝茶,誰與誰又能夠喝得完全一樣?作為物質的同構同質的茶,一旦與不同的人結合。那茶就秉有了不可勝數的異質之多重個性,既如此,又何妨多上一道科學的實證性分析?一樣的成分,還不照樣喝出百樣況味?所以,茶道盡管修其茶道,分析盡管做其分析,那都是造化經由茶對人的關懷,或以心靈。或以體膚,兩兩并行不悖,并借此達成完整人道的圓滿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