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崇尚迷信,動輒求神問卜、燒香叩拜。然而也有頭腦清醒者,對那些愚昧之舉大聲呵斥,留下了一批破除迷信的優秀詩篇。
戰國時魏國的鄴令西門豹在任期間破除了為河伯娶婦的迷信,除掉勾結縣吏害民的女巫,造福一方,成為地方官反對巫覡的典范。有許多人用詩歌對他高度贊揚。“花貌年年溺水濱,俗傳河伯娶生人。自從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唐#8226;汪遵《西河》)詩中說西門豹的壯舉影響深遠,自從他以巫者代替美女投入河中之后,沒有任何鬼怪再敢作亂。清人蔣士銓也在《驅巫》詩中說:“巫覡紛紛行鬼教,可憐不遇西門豹。呵神叱鬼啼復笑,病者驚疑醫莫效。”由于很久沒有出西門豹這樣的優秀地方官了,巫覡們又開始裝神弄鬼,攪擾得病人受驚嚇,醫生束手無策。詩人為此而深感憂慮。
舊時風水先生常為人擇墳址、選宅基,從而騙取錢財。宋朝的蔡元定就以此為業廣攬財物,沒想到受別人的官司連累被貶道州。臨行前,有人以詩相贈:“掘盡人家好隴丘,冤魂欲訴更無由。先生若有堯夫術,何不先言去道州。”首二句批評他為選墳址毀壞了人家無數的良田,受騙的冤魂無處申訴;后二句說你蔡元定既然有邵堯夫精通易術的本事,為何沒算到自己今天會被貶往道州呢?另有一首諷刺風水先生的詩:“堪輿先生慣說空,指南指北指西東。天下果有旺后地,何不尋來葬祖宗?”詩句譏刺風水先生既然能為別人選擇風水寶地,為何不將自己的先人埋于此,那不就旺了自己這個后人了嗎?真能如此,你何必還辛辛苦苦做什么風水先生哦。
明朝才子唐伯虎也有一首類似的詩,卻是諷刺煉丹術士的。該術士自稱能用石頭煉出白銀來,糾纏著要與唐伯虎合伙。唐伯虎被纏得不耐煩,就在術士的扇子上題了一首詩:“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便說會燒銀。如何不自燒些用,擔水河頭賣與人?”你既會燒銀,定是財源滾滾,何苦這樣一身的破衣爛衫、辛苦勞作呢?一針見血地戳穿了其騙人的伎倆。
神佛之像不過是出于常人之手的泥塑木雕而已,一旦成形,就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還被看成神圣無比。清人袁枚每入寺廟,必展開題有詩句的折扇以示寺僧,扇上之詩為:“逢僧必作禮,見佛我不拜。拜佛佛無知,禮僧僧見在。”他認為佛像無知無覺,不如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僧人,自然不應膜拜。
清人趙廷標有一首諷刺金剛像的詩:“金剛本是一團泥,張牙舞爪把人欺。你說你是硬漢子,你敢同我洗澡去?”以幽默詼諧的語言戳穿其外強中干的本來面目,令人發噱。唐朝永貞年間,有人發現衡陽有根枯木狀似人形,認為是神靈附體,于是建木居士廟以祭拜。韓愈知道此事后,專門寫了一首詩:“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題木居士》)揭出樹根老底,對蕓蕓眾生以當頭棒喝。后來該地久旱無雨,縣令虔誠地祈禱并無效果,遂憤而燒毀“木居士”。寺僧卻用木頭另刻了個木居士,照樣香火鼎盛。過了近百年之后,該寺的香火依舊不減當年。詩人羅隱經過此地,寫了一首《衡陽泊木居士廟下作》,前四句為:“烏噪殘陽草滿庭,此中枯木似人形。只應鬼物長為主,未必浮槎即有靈。”指出水中的一塊浮木,只因像人形,便受到人們的膜拜,實在太荒唐。
北宋時,京城一帶大旱,宰相命附近地區官員遍禱各祠廟。陳留有張良廟,縣尉本不信這一套,但迫于上面的命令,不得已前往祭祀,祭罷題詩一首于廟壁:“今人不如古,肉身不如土;我來漢相廟,為民祈零雨。”把求雨的荒唐和無奈表現得十分傳神。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人們都要給祖先或去世的親人燒紙錢,清人袁壽齡對此提出責難:“世間第一可怪事,鬼神亦受饑寒累。年年七月送紙錢,人到黃泉猶嗜利。”(《燒紙歌》)人死無知,如何能感受到饑寒冷暖,如何還會有貪婪之心,收受紙錢?他在另一首《紙錢行》中寫道:“人事倘然有缺略,竟向夢中索不已。田園廬舍并衣履,器用玩好兼奴婢。化為灰燼終不改,紙何有靈至于此。乃知世無此鬼神,此鬼神自人心起。”指出田園房舍、器玩、奴婢等,一般人享用不到,于是便寄希望于死后的祭奠物。然而紙扎的東西并不靈驗,一經火燒便渺無蹤影。所謂鬼神也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已。
相面者妄言能根據人的相貌推出禍福吉兇。宋人劉克莊以詩駁斥道:“嫗貌何妨至輔臣,猴形亦有上麒麟。伏波眉目空如畫,不是云臺劍佩人。”詩中的“麒麟”即“麒麟閣”。“麒麟閣”與“云臺”分別是西漢、東漢宮中陳列功臣畫像的閣樓。漢代的開國名臣張良,長著一副婆婆相,卻官至宰輔,也有長相猥瑣如猴立下大功的。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長相特美,就如畫中人一般,可惜卻進不了云臺樓。可見以貌取人是靠不住的。
明朝相士袁柳莊,據稱以相人準確而名滿天下,并著有《柳莊相法》傳世。寧波一姓曹的孝廉卻對其嗤之以鼻,并以詩相諷:“英雄老眼識英雄,我正懷疑欲問公。九尺曹交湯九尺,重瞳項羽舜重瞳。形容何乃一相似,功業如何兩不同?須向此中明造化,莫將容顏問窮通。”詩人帶著疑問質問袁柳莊:我曹某人與古代英明的君主成湯身高都是九尺,項羽與舜也都是雙眼仁,雖然形體有相似處,但彼此的功業卻相差得十分遙遠,這不是與相術矛盾嗎?
道家有騎鶴飛升成仙之說,愚昧者信以為真并予以實踐。明朝時有人家馴養的仙鶴誤降廬山某道觀前,觀內有道士便想騎上去升天。不料人重鶴輕,不堪重壓,仙鶴被活活壓死。養鶴者不依不饒告到官府,惹出一場官司來。處士陳沆作詩以諷:“啖肉先生欲上升,黃云踏破紫云崩。龍腰鶴背無多力,傳語麻姑借大鵬。”諷刺其想飛升為癡心妄想,鶴背承受不起道士沉重的身軀,恐怕只有借來神話中奇大無比的大鵬才能如愿了。
迷信走火入魔者,甚至認為蟲鳴聲也能帶來好運。清代乾隆年間,一考生參加縣考,遵父命藏一蟬于頭巾內入場,考試中蟬鳴不止。考官十分驚訝,問其原因,考生稱:“蟬在頭上鳴可中頭名。”考官大笑,將其驅逐出場,并在該生試卷上題一詩:“頭鳴不是這頭名,皆因老父好功名。秋蟬識鳴不識名,迷信兆頭失功名。”蟬的“頭鳴”使該考生落第而去,好不懊惱悔恨。
在科技發達、文明昌盛的21世紀,迷信執妄者仍不乏其人,受騙上當者也屢見不鮮。但愿上面介紹的幾首古人詩歌,能對這些人起到醍醐灌頂的作用,令其有所醒悟。
(壓題圖:侯長春《三百六十行大觀》)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