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訂閱貴刊20多年的老讀者,也是國產(chǎn)故事片的老電影迷。我特別希望能在貴刊上看到這方面的文章。
2008年第12期上的《1998年,賣歌單掘得第一桶金》一文,雖不是專講這方面的事,但此文一開頭,就有二處失誤:
其一,所引歌詞有“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發(fā)尖”,然而在1955年拍攝的黃梅戲黑白故事片中,“滿工對唱”里卻沒有這句。影片中的該段對唱歌詞是: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fēng)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其二,文章說“1955年,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攝制的黃梅戲《天仙配》”也錯了。這個片子是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的。1955年,天馬電影制片廠還沒成立。事情原委是這樣的:1957年,上海電影局因?qū)а萆佟⑷蝿?wù)重,加上又缺好劇本,拍片指標(biāo)完不成。為改變現(xiàn)狀,經(jīng)文化部批準(zhǔn),對上海電影制片廠進行體制改革,把廠子一分為三,設(shè)立三個分廠,一廠是江南電影制片廠,二廠是海燕電影制片廠,三廠是天馬電影制片廠。
天馬電影制片廠拍攝過《天仙配》,但不是1955年,而是1963年,與香港長虹影業(yè)公司合作的,是彩色的,片名通稱《槐蔭記》(又名《天仙配》)。
遼寧讀者 趙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