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草原特別大,完全是游牧,走場都是部落頭人發令,比如什么時候搬到夏季草場,牧戶住在哪里沒有規定。我們的部落叫宗據,沿著通天河都是我們的草場,冬天搬到河北岸,就是曲麻萊這邊,春天還沒開花的時候就回到南岸。那時候放牧是跟著牛羊走的,而不是把牲畜圈在一個地方,哪里草好哪里花好就去哪里,這樣不光是為了好的草,也能讓牛羊的精神狀態特別好,因為它們自由、高興,所以長膘,質量也好。
游牧的時候,夏季住在山的高處,接近流石坡,那些地方積雪已經化了,但還是會經常下雪,草的營養好,牛羊吃了可以長膘:秋天是牛交配的時間,要去山根的地方,高處的草雖然已經枯黃了,但是山根還能有一些青草,冬天要到草多和面積大的地方,因為河水都封凍了,一定要找有水源的地方,比如在湖面上打個洞讓水流出來,大湖的話,開一個溝,流出水來。冬天還要注意避風,經常把家安在山窩子里面,勤勞一點的人,還會用牛糞砌成牛糞墻,把羊甚至牛都圍起來,如果沒有那么大的牛糞墻,就把弱畜和母子畜圍起來。冬天重要的就是保暖、水源、避風。過了冬天,春季要搬到灘地牧場,地形平緩,因為剛過完冬,牛羊體弱不能爬高坡,而且地勢低的地方先長出青草來,雖然營養價值不太高。要論草場質量,灘地的營養價值最差,最好的草場都是在山里。
一般6月底7月初要去夏季草場,9月底10月初去秋季草場,11月底1 2月就要進入冬季草場了,3、4、5月去春季草場。牧民有個說法,如果天上6顆一樣的星星不見了,會把牛羊的膘情吸掉。只要那6顆星星不見了,就要搬到春季草場,那時候是牛羊的膘情最差的時候,也是牛羊最容易死的時候。6顆星星還在的時候,最好不要把牛羊趕出避風的冬窩子。羊羔花開的時候,6顆星星又會回來。頻繁搬家主要就是夏季和春季。從春季草場搬到夏季草場不能太急,那里海拔太高,牲畜很容易死亡。
羊和牛一般是在一起吃草的,春季有時天氣太冷,搬草場的時候,羊搬得晚一些,還有時春季羊已經搬到灘地上,牛還在山根。就算在同一塊草場上,牛和羊吃的草也不一樣。高寒草場長嵩草的地方適合牛,黑土的地方適合羊。山地、灘地、避風的地方加起來,就是很好的草場了。
我們這里說草場好壞不是單說草的產量高低,而是草的營養好不好。老人們有種說法叫“撒治”,意思就是“地氣”或者地的營養,外面的植物學家看不出來的,看起來差不多的草場,牛肥肥的才是好草場。
這個地方的牛羊是不怕冷的,沒有凍死的。以前的時候牧戶家用牛糞砌墻,冬天給牛羊擋風,有的是圈一個母子圈,下面鋪點糞,就過冬了。西藏那邊過來的羊更厲害,母羊剛生下羔子,就帶著羔子跑到山上去了,好像巖羊一樣,體格非常好,保持的野性越多越好。現在蓋了棚圈效果并不很好,本來羊已經習慣了外面冷的環境,把它放在暖棚里那么熱,再出來會生病嘛。只要牛羊的體質好,過冬就沒有問題,如果體質不好,就算是在玻璃房里也長不好的。牧民們都認為草地上的野生動物和家畜在一起是特別好的,野牦牛經常和家牦牛交配,生出來的第二代叫做“榮擦”,野驢和家馬也能交配生出后代,這樣的后代體質特別好。
以前羊特別重要,可以產奶和毛,羊毛是主要的交易物品,一些人家可以去拉薩,結古、格爾木換一些糧食、綢緞,也可以換一些青稞、氆氌等等,都是用羊毛換的。
草場變壞了,我認為人的原因很重要,包括政策。以前早晨牲畜上山,人也跟著上山,一天跟上12小時。但是現在放在圍欄里面就可以了。這樣是便利了,牛羊丟不了,不用放牧了。可是牛羊膘情不行,一個是吃的東西不行了,就算人,天天吃肉也受不了。還有一個就是精神狀態不行了。就像人,你有吃有喝,但是老讓你在一個屋里,不讓你出去,也不會高興。牛羊有各種各樣的需求,自己去找自己喜歡的草,現在連這個都滿足不了,膘情肯定就不行了。
(林嵐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