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溫暖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變化將給青藏高原帶來消極的生態學影響,導致草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減少、地上生物量降低、牧草品質下降、生態系統碳固定能力減弱。
◆三江源區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為過度放牧所致,長期超載放牧使的草地牧草產量下降、群落結構趨于簡單、物種多樣性下降、毒雜草比例上升,進而引起鼠類侵入,加速草地退化的進程。
◆傳統草地畜牧業效率低下,牲畜數量的增加不但造成草地資源浪費,而且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
◆三江源生態建設工程的主要矛盾是草畜不平衡和生態移民的后續產業問題,充分利用源區內部和周邊地區生產系統的氣候特征,適度發展飼草料基地建設、草產品加工,舍飼集約化養殖,畜產品加工出口,是解決兩大矛盾的有效途徑。
劉紀遠(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在蘋食家畜的發展歷程方面,三江源草食家畜經歷了五個階段3個臺階的發展。從1800年以來,三江源地區經歷了3個臺階:1800-1900年(清末民初)家畜存欄數穩定在500萬羊單位左右;1900-1935年(民國初期)上升至第二個臺階1500萬羊單位,在解放后至文革前基本保持1500萬羊單位的規模,其中50年代初期減少到1000萬羊單位;70年代(文革期間)迅速增加到第三個臺階2500萬羊單位(78年到達頂峰),80年代(撥亂反正期間)減少到2000萬羊單位,90年代(改革開放)中后期到現在又減少到1500萬羊單位。三江源地區草食家畜的上述發展歷程對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得三江源草地退化在50年代在部分地區已開始形成,在60-70年代進一步加劇,在70-80年代達到高潮,在90年代以后已基本形成目前的格局。根據草地栽畜壓力分析,三江源地區草地近年來的載畜壓力指數平均為2.7,冬春草場和夏季草場分別為3.38和1.97,表明三江源地區草地總體超載1.7倍的水平,而冬春揚草地更是超載2.3倍以上,這可能是居民點附近、半坡以下草地退化加劇的直接原因。
◆研究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需要一個科學可靠的本底。這個“本底”必須包含對過去趨勢和變化周期規律的完整把握。因此,我們的工作不應當是建設工程開始的當年(所謂“本底年”)數值與進入建設評估期后各年份的簡單比較,而必須利用已有數據分析過去已經發生的趨勢,并比較評估期各年份的狀況,特別要將短周期氣候波動的擾動與生態系統自身的變化趨勢加以區分。
張繼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我們接受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委托,對三江源地區的牧民做了關于氣候變化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我們得出幾個主要發現或結論第一,氣候變化在長江源地區表現得很顯著。它主要表現為“冷季變長了,暖季變短了”,其對草地的影響主要是“牧草質量變差和草地鼠害增加”兩個方面。第二,氣候變化對長江源地區牧民的生計產生了一些明顯的不利影響。主要是影響了牧草返青和生長,也嚴重影響了牛羊的長膘、生育、產奶等。第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在長江源地區存在著地域差異性。比如,在高寒沼澤草場和高寒草甸草場主要是草質變差和鼠害增加;在高寒干草原草場是沙漠化。第四,“過度放牧導致長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說法不完全屬實。長江源地區幅員遼闊,無論是當地牧民,還是畜牧干部(如曲麻菜縣畜牧局局長),都不認為當地存在著牛羊數量過多或過度放牧的問題。受訪的當地畜牧干部和牧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1985年大雪災之前的牛羊數量遲到了歷史的最高峰,此后就再也沒有到達那個水平。最近一些年來,越來越多牧民的牛羊數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第五,關于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知識,當地牧民可能沒有科學家豐富,但是,他們并不是無知的人,他們有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理解知看法,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被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