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其基本思路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充分參與為前提。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達到促進學生智力開發、能力培養、學習質量提高的目標。現就教學情境的創設談幾點體會。
1 教學情境應著眼于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學生實際
政治課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但課本理論遠高于學生實際,較抽象,而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如在學習“矛盾的特殊性”時,我向學生提出問題:“老師是怎樣將全班學生區別開來的?”一句話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根據每個人的長相、身高、體型、性格等特點來區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矛盾特殊性的含義、表現,明確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學生不僅理解得透徹、形象,而且享受到了知識帶來的樂趣。
2 教學情境應設置為帶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
探究始于問題,而問題的發現及提出常常依賴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張力”越強,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在學習“商品的基本屬性”時,我向學生展示了三件物品:壞了的鋼筆、歷史課本、政治參考資料,“你們要購買哪一件?為什么?”這一問題瞬間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大家爭先恐后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壞了的鋼筆沒有應有的使用價值,不是商品;歷史課本盡管有使用價值,但大家都有,不需要;政治參考資料有用、而且自己沒有,所以要購買。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出商品使用價值的含義及相關問題。
3 教學情境的設計要著眼于當前的時政熱點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課的生命和靈魂。教學情境的創設也要以此為依托,充分彰顯這一特色。政治理論具有抽象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理論知識進行還原處理,把經過抽象化的理論知識還原為形象化的社會現象。通過理論的還原,利用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來促使他們向理性認識發展。例如。“內外因的辯證關系”的教學就可以聯系學生都很感興趣的“全球金融危機”這一典型事例,分析其出現的原因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不大的原因,生動、形象地說明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一定要通過辦因才能起作用。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和抽象的理性知識形成了互補,增強了政治課的吸引力。它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識,而且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了他們分析、解答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4 創設情境,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讓學生當課堂教學的主角,給予一定的時空讓學生積極參與,變被動為主動,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積極思考、質疑、求知。例如。在學習“產業化經營”時,可以讓學生充當農民角色,因當前農產品“賣難”問題而深受困擾,此時的農民,最渴望的是有一個專業組織幫助他解決這一問題,這時,讓另一個學生扮演企業的角色。不僅為農民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還可以為農民提供種子、化肥、農藥、機耕服務等。這種將農民生產和市場有機結合在一起,為農民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體現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就是產業化經濟。有時將課本內容變成小品在課堂上演出,或者現場模擬現實情境,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加深了對教材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了實踐能力。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具有多樣性和創新性,只要潛心鉆研,必將收獲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