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位 靜
閱讀是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過程,是學生吸取知識、積累詞匯、熟悉句式和培養書面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閱讀可以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運用英語技能的—個基本形式。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中學生英語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重要內容,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要進行成功地閱讀教學,首先做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良好的興趣離不開教師因勢利導,教師與學生保持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抓住學生的興趣和興奮點。結合閱讀材料營造學生“想要說!有話說!樂于說!”的氛圍,只有把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調動起來,閱讀能力才會大大提高。
二、豐富詞匯量,擴大知識面
詞匯量的大小和知識面的寬窄是直接影響閱讀速度和對文章的理解,英語是我們的第二種語言,學生們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英語單詞。讓他們全部記住單詞是不可能的。我認為,學生在學習英語中不要把單詞孤立起來死記硬背,應該結合語言環境來學習單詞和短語,只有通過閱讀具體環境中的詞或用心記才能記得牢、記得準;再就是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應注意在記憶單詞的同時還應注意掌握這些詞匯的特殊功能、用法及搭配形式,同時,也要掌握這些詞義、詞近義、詞同根和同型異議詞的區別和方法,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常用詞匯的意義和用法,英語閱讀能力才有比較扎實的基礎,學生要擴大閱讀量,適當的閱讀一些故事、科普文章來擴大知識量。
三、掌握閱讀技巧。快速提高閱讀速度
中考英語閱讀理解題量加大、難度提高。如考生不具備快速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就無法在限定時間內準確捕捉信息,選擇正確答案。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對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很好的幫助。平時練習要限時限量,有目的、有方法、有效果的通讀全文。對影響閱讀速度的詞或者詞匯要抓住主要內容,利用外在的提示或內容的含義來獲取我們想要得到的信息,整個閱讀過程是通過眼和腦的協調作用迅速對文章作出反應。只有掌握了這些閱讀技巧,就能大大提高閱讀速度。
四、加強課外閱讀。拓展學生視野
課外閱讀開拓學生視野。鼓勵學生多閱讀英語報刊和書籍,只有這樣閱讀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師要把握學生閱讀材料的質量,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以學生選擇標準為準繩,選擇難易適度的閱讀材料。在選擇題材之前,教師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期望、語言水平、科學性、知識性、文章的趣味性、難易程度、信息量、文章類型等方面的需求做進一步研究,還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學生心理特點對材料進行精挑細選,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資源,提高閱讀能力。
物理研究方法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尹 輝
初中物理教材涉及到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假設法、比較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控制變量法、實驗推理法、轉換法、類比法等。物理課堂教學主要是概念、規律、實驗的教學,新課標科學探究。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其中內化學生物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方面。下面筆者結合課堂教學與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談一下個^體會。 方法的掌握是科學探究能力形成的標志。在概念教學中,形成概念的過程就是研究方法的運用過程。例:引入壓強,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它與壓力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是否有關?有兩種比較的方法,一是在壓力一定時,比較受力面積的大小,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二是受力面積一定時。比較壓力的大小,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可見,定義的方法有兩種:一是F/S。二是s/F,但生活中人們習慣于第一種方法,所以我們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此處,利用比值法定義概念,究其本質是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形成概念。因此,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會把所有學過的概念按研究方法的不同,建立模型、內化構建遷移,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不僅概念教學如此,在規律、實驗教學中更是如此。
例如:探究一段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電阻的關系,具體地說就是一電壓一定時,探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電阻一定時,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從器材的選擇,設計電路,設計實驗的步驟和實驗的表格,進行實驗等都是以控制變量法為主線展開的。類似的實驗如探究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的關系,探究弦樂器的音調與弦的松緊、長短和粗細的關系,探究電磁鐵的磁性與線圈匝數和電流大小的關系等。可以說多數物理實驗,都要按照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條件來研究;物理研究的方法貫穿于科學探究的各個環節。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某些物理知識或物理規律,往往要同時用到幾種研究方法。如在研究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們同時用到了觀察法(觀察電流表的示數)、轉換法(把電阻的大小轉換成電流的大小、通過研究電流的大小來得到電阻的大小)、歸納法(將分別得出的電阻與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有關的信息歸納在一起)、和控制變量法(在研究電阻與長度有關時控制了材料、橫截面積)等方法;類似的實驗如牛頓第一定律、平面鏡成像等。能力與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就要強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和內化科學方法,學以致用。
作為新時期的中學生,就必須掌握一些實用的、具體化的物理研究方法。通過方法的習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物理思想,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