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學生的主動參與需要教師創設相應的條件。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使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具有一種較大的吸引力,從而使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探索。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潛力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熱情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
例如,在教完《草船借箭》一文時,我引導學生質疑,展開討論。一位學生提出一個疑問:“‘借’是得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才對,而書中為什么說是‘借’箭呢?”面對這個問題,我馬上表揚這位學生能認真思考,敢于向書本內容提出質疑,值得大家學習,并順水推舟地請大家大膽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一個學生說:“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詐騙。不然諸葛亮怎么能稱得上是軍事呢?”又一名學生說:“從現在的法律角度看,十萬支箭并非小數目,諸葛亮犯的是詐騙罪。”另一名學生馬上說:“不對,那也得分清是什么時間,為誰服務。諸葛亮這么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借’最合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后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可見。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前提。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創造力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二、提供條件和機會。啟動探索動力
“思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思維的發展是通過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隨著教學思想的更新,教學改革的深入,目前大多數語文課都已從注入式向啟發式轉軌,課堂上的信息交流已從教師與學生的單向交流擴大到師與生、生與師、生與生的多項交流形式。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提供主動參與探求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引導學生努力探索,培養首創意識。
例如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在學生反復誦讀,已體會詹天佑是個杰出愛國工程師的基礎上,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給京張鐵路取名的環節。學生思考片刻后,情緒激昂,踴躍發言:
“——愛國路。愛國熱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難的動力。”
“——成功路。這項艱巨的工程,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中國當時科技落后,詹天佑卻克服艱難險阻修筑成功了。”
“——智慧路。這條鐵路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爭氣路。這條鐵路修筑成功,實實在在為中國人爭了口氣。”
“——光榮路。這條鐵路使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尚光榮,無比驕傲。”
通過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了,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京張鐵路取了許多具有深刻意義的路名,表現出一股強有力的探索動力和追求創新的精神。
三、展示自我.樹立探索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人格,把他們作為課堂的教學主體。給他們以鼓勵、以方法、以膽量、以熱情,不斷在疑難處、轉折點給予點撥,引導他們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勇于探索的信心。根據這一特點,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在閱讀中參與探究的欲望。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我出示課題,讓學生找出中心詞后,提出:“‘和’是什么意思?”學生齊聲回答:“和好”。我又問:“這是為什么呢?將相之間副底有哪些和與不和的事呢?”幾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課堂馬上活躍起來,默讀的默讀,朗讀的朗讀,小組討論的討論,同學們都到課文中找答案,個個積極參與,閱讀興趣極為濃烈。不一會兒.小手紛紛舉起,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展示“小牛刀”的風采。交流中。同學們把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精彩故事以及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國為重、胸懷寬廣和廉頗英勇善戰、知錯就改的品質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這一成功的教學環節,不僅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且引領了學生去探究、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領會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在探究中展示自我,樹立了勤學的信心。
四、張揚創造天性.激活探索精神
心理學指出:兒童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心,遇事都想問個為什么,所以教師必須認識到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引導學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說,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課堂上,教師要信任學生、大膽放手,創設張揚個性的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徹底改變課堂上教師主宰一切的狀況,讓學生自主地學。創造地學,充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逐漸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稱象》,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曹沖能提出這樣巧妙的方法,是因為他注意觀察,善于動腦。小朋友們能否像曹沖一樣,想出比曹沖更妙的方法?”于是我組織學生討論。不久,學生便得到了很多新方法。一名學生提出:“用石頭的方法不好,士兵搬動也不方便,并且石頭大,誤差也大。如果讓士兵跑到船上,然后報出自己的體重,方法就簡便多了。”接著又有幾位學生提出別的方法。說把牛、羊或馬趕到船上稱重的方法,也比搬石頭方便。雖然后來幾種方法是在前種方法的啟導下得出的,但卻表現出學生的一種主動探索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首創精神。
總之,要引導學生參與探索教學過程,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而且要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到凡是學生自己會學。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學;凡是學生能自己動手做,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做。盡量給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