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感應解題何難
楊立喜
電磁感應綜合問題,涉及力學知識(如牛頓運動定律、功、動能定理、動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等)、電學知識(如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直流電路知識、磁場知識等)等多個知識點,此類問題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語文教學要創(chuàng)設語文“情境”
次 歐 大尼倉
教學情境是一種師生互動、情境交融的氛圍。有了氛圍,才有教與學的深度廣度。每個學科都有其本身的特點,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共性也有個性。針對語文學科的特點,筆者試在這里談談語文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幾種途徑。
一、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境
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教學中課件的制作與使用已是眾多教師的拿手戲。多媒體課件綜合利用了聲音、圖形、文字、動畫等媒體,變抽象為具體,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但要注意,語文教學終究是文本的閱讀。切不可以視頻和圖片來代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
二、教師引導達成的情境
教與學的過程中要還學生以主體的地位,但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論語》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里的“憤”,就是求知欲望和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悱”,就是想說但又不知怎樣表達的情境。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吃透教材,針對重難點設置導向性信息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學中要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力狀況,充當好“首席”的角色,循循善誘,啟發(fā)引導學生,營造“憤悱”的情境,讓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主動參與,積極表現(xiàn)。 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師如把知識創(chuàng)設成各種生動有趣的情境,則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盡可能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實例或直觀形象的實驗演示引出疑問,精心設置有梯度性的問題。制造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誘導學生思考,訓練學生思維。問題的設置要注意體現(xiàn)教學的重難點,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要讓學生“跳了即可摘到蘋果”,使學生擁有繼續(xù)學下去的信心。
三、學生實踐形成的情境
課改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己的摸索與探究中獲取知識,領悟道理。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動眼睛看,動耳聽,動情朗讀,動口議論,動筆寫,動腦筋思考。這七個“動”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沒有誰重要誰不重要之分,也沒有誰先誰后之分,完全按學習的實際需要而進行。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當中去。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情地朗,讀、自主地領悟、整體地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要根據(jù)不同文章的特點,給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讀,鑒賞性閱讀、質(zhì)疑性閱讀、研究性閱讀、交流性閱讀等等。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驗作者的情感,再在深情的朗誦中升華情感。最后還可讓學生結(jié)合現(xiàn)在的學習實際,談談我們從文中得到的啟迪,并將之流于筆端。
四、眾人合作產(chǎn)生的情境
課改的關鍵是課堂教學改革,而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二個方面即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1951年著名的“名次實驗”告訴我們:只有合作型的學生關系才能在學生的共同發(fā)展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使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這種情境具體體現(xiàn)在討論式的學習和研究性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情感,在學習的評價上也要注意整體評價,促使學生積極合作,主動發(fā)展。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是固定教條的,今天的素質(zhì)教育。更呼喚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全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