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由苦學變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對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作了一定的思考與探索。以下是數學教學中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常用的一些方法:
一、創設情境。通過復習引入
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我們應該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進行新舊對比,得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從而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學習“冪的乘方”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方的意義和同底數冪的乘法”,為了引導學生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方法一冪的乘方法則。
解答完上面4個問題之后,讓學生比較它們與其結論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如底數和指數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后,就能給出冪的乘方法則:冪的乘方,底數不變,指數相乘。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引入新課,不但鞏固了舊知識,而且較好地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自己探索、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以生活實例引入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最終要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教學時,設計恰當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對學生來說倍感親切,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與教師一起步人數學的殿堂。同時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學數學是有用的。
例如,在上代數式一節時,課本在介紹了代數式的概念之后,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我首先問學生:“想知道自己將來能長多高嗎?”課堂氣氛立刻調動起來。“那么請看身高預測公式:男孩成人時的身高:(x+y)÷2x1.08;女孩成人時的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學生都懷著極大的興趣,以極快的速度計算著,課堂氣氛更加的活躍。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講出”每位同學求出的這個數值,就叫做這個代數式的值,剛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學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
三、創設情境在活動中引入
數學家常說數學十分有趣,而對初中生來說是難以體會到深奧的數學中所蘊含的趣味。孩子們對具體形象的內容易于理解,對生動活潑的形式比較喜愛,對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對能演示或親自體驗的過程印象更深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運用游戲或實驗,以直觀的形式將數學知識呈現出來,學生在積極的活動中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教學思想與方法,在共同探討和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分享成功的喜悅。例如。在講“正方體的展開圖”時考慮到初一年級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而直觀的形象思維已發展成熟,上課時就請學生分組,將課前已準備好的小正方體沿著某些棱展成一個平面圖形,看哪組的同學剪出來的形狀最多,最后每組再派一個代表將各個形狀畫到黑板上。這個活動在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因為要盡可能多地剪出不同的形狀),并且通過分組也讓其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增強了團結協作意識。并且從最后的結果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又如,學習“垂直”這節課時。在學生已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前提下,教師先讓學生拿出一張不規則的白紙,請學生在這張白紙上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折痕。很快有位同學就折出兩條分別平行于紙的兩邊的折痕(他的紙是規則的長方形)。教師又提醒他要注意條件是一張不規則的紙。這個學生又立馬開始了很投入的思考之中,這時同學之間也展開了討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氛圍。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后實踐,實踐中討論,討論后明辨是非,真正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進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創設情境.通過媒體引入
媒體課件可動態地、形象地演示圖形或圖像的變換過程和現實生活不太好實現的數學實驗,還可以模擬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把抽象的變成形象的,把困難的變成容易的,把不可行的變成可行的。另外,計算機還可以處理一些較繁雜的數據,描繪出統計圖或函數圖象來,較快獲得有用的信息。可見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可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產生持久的興趣。
教學“圖案設計”時,我利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現豐富的幾何圖案,讓學生欣賞這些美麗圖案后,告訴學生,“這些圖案我只要用一個圓規就可以畫出來,你想學會嗎?”然后,和學生一起探究這些圖案的畫法,并激勵學生大膽創新與設計。通過圖案設計,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圓規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將圓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電腦上畫圖,設計圖案,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設計的圖案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