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現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與之有關的事件、現象或概念的思維過程。歷史復習是在學生已學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并且歷史中考是對學生歷史知識整體性、系統性的考查,是對學生理解、綜合、概括能力的考查,所以,在歷史復習中進行聯想教學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整體記憶能力,有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歷史知識成為一個有機的體系;同時,還可以使歷史教學豐富多彩、活潑有趣,從而提高復習效果。
一、整體聯想
歷史知識是一個整體,它像蛛網一樣,是由點、線、面、體串成的知識網絡。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識,孤立地記憶幾個分散的知識點。是不可能把歷史學好的。中考的發展方向是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1 點:是指歷史基本知識點。如復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個知識點展開聯想:①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②開始的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重開議會;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被推翻,英國進入了共和國時代;④斯圖亞特王朝復脬;⑤結束的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⑥結果: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只要記住這些知識點的起因、順序、內在聯系及影響,就牢固地掌握了這個歷史事件。
2 線:就是指反映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線索。復習世界近代史,就可以抓住“資本主義產生、確立、發展和基本成型”的這條基本線索展開聯想教學: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兩次工業革命,俄日改革,美國內戰,德、意的統一,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等是“點”,連點成線。就構成了這條線索。
3 面:是指反映歷史時期或歷史階段的整個內容。如上述世界近代史的線索鋪展開來就構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面”:資本主義的興起、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走向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
4 體:是指由“點~線”“面”構成的歷史總體。如把中國歷史這門學科看成一個“體”,這個體中的每個社會分期、分段和朝代作為“面”,每個面的起止時間、政治、經濟、文化、戰爭作為“線”,每條線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為“點”進行復習。中國歷史這個體就是由眾多的面、線、點組成的。這個體、面、線、點的關系,可用一系列圖表來表示。
綜上所述,上復習課時,就是這些體、面、線、點的展開。由“點”聯想到“線”,由“線”聯想到“面”,由“面”聯想到“體”,這樣整體聯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識網絡化、系統化,構成立體的知識體系。
二、中外聯想
中外歷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復習時要將中外歷史融為一體,復習中國歷史時聯想到世界史,學習世界歷史時聯想到中國史。以時間為軸線,把中外歷史現象及其內在聯系展現在歷史發展屏幕上,通過對比分析,求同找異。強化記憶,加深認識。
1 一國聯想。指在復習中只聯想到一個國家的歷史。如復習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俄國通過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可引導學生聯想到同一年在美國發生的事件“美國內戰”,它通過革命的方式也使美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復習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時。又可引導學生聯想1905年俄國革命。又如復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可引導學生聯想同時期的中國史: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當時中國處于明朝封建統治后期,李白成起義進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糧”121號;1644年,英國克倫威爾指揮騎兵取得馬斯頓荒原大捷,開始扭轉戰局,中國李白成起義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國克倫威爾率“新模范軍”在納西比一役,擊潰王軍主力,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國李白成起義卻在湖北九宮山遭地主武裝襲擊而失敗。這樣聯想,就加強了對這一段中外歷史的識記。
2 多國聯想。指在復習中聯想到兩國或兩國以上的歷史。如復習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時,可啟發學生聯想到世界上發生的著名的改革,如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的農奴制改革,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復習1919年“共產國際”時,引導學生聯想:蘇俄粉碎協約國進攻,中國爆發“五·四”運動,朝鮮發生“三—一”運動,印度展開民族解放運動,土耳其掀起資產階級革命,埃及爆發獨立運動,協約國召開分贓的巴黎和會。又如復習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時,引導學生聯想世界各民族的覺醒:亞洲人民的反帝斗爭: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伊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爭:埃及、蘇丹抗英戰爭,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通過中外聯想復習,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有助于學生擴散思維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