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地理教學
杜變琴
幾年的教學生涯中。我對地理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把學生當作統(tǒng)一的產品,每一節(jié)課都要制定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上課時圍繞教學目標和課本傳授知識,學習方式完全由老師決定。學生雖然學到了一定的知識,發(fā)展了分析性思維,但很少能將知識運用于實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長期得不到發(fā)展,以至于一些“優(yōu)等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表現(xiàn)平庸,缺少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
要改變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觀。必須建立新的現(xiàn)代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師生觀:
1 知識觀
知識是人們對世界的一種解釋,知識只能通過個人的經驗與探索發(fā)現(xiàn)、建構,才能被訓練或吸收。因而,不同的個體學習者,會因自己的經驗背景和特定情景的不同,對同一知識做不同的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利的地理”。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有可能內化為自身的素質,使其終身受益。
2 學習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應該讓學生自主獨立地學習。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由教師硬性設定強加給學生的,而是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過去經驗設定的。
學生的學習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lián)系的,“在做中學”。親歷過程比追求結果更重要。因為地理事物發(fā)展過程本身就是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褶皺時,用舊報紙親手做一個褶皺模型。若干年后,當他在野外看到一座褶皺山時就會聯(lián)想到當時的學習情境和有關知識。學生還可以親手制作等高線模型、時區(qū)演示圖、火山模型等。
3 師生觀
學生是知識發(fā)生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教師是與學生共同建構知識,對學生學習起引導幫助作用,而不是現(xiàn)成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評價是一面鏡子,學習評價要更加科學化、合理化:目標自由的評價以保證評價的客觀真實性。多樣化評價,學習的結果是多方面的。所以學習評價要基于多種觀點和多種形式,才可能使評價更趨完善。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積累各種不同的觀點。基于學習者的知識背景進行評價,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不同的評價。通過教與學及評價,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綜上總述,地理教學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師生觀。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我要把理論與地理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使地理教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創(chuàng)新pdf——課堂教學的靈魂
高 曉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創(chuàng)新教育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