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濫用多媒體之弊
米占東
隨著信息化的迅猛推進,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在激發學習興趣、加大課堂容量、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營造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等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現行的各級各類優質課評選、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等活動中,多媒體已經貫穿課堂始末,大有取代板書、掛圖、模型、演示實驗等傳統教學手段之勢。殊不知多媒體的濫用同樣會帶來很多弊端,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學中多媒體濫用的弊端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削弱了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多媒體課件中的圖像、動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感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態和生理過程等方面的知識,但卻不能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為圖像、動畫是通過一定的軟件加工制作出來的,很多地方具有片面性,比如時間的縮短或延長、實物的放大或縮小、繪圖的抽象和簡化等。如果只看圖像和動畫,不看實物,對自然界的觀察能力會降低,甚至會產生一些誤解。只有在圖像動畫的基礎上,讓學生親自接觸大自然,走進生產生活實際,經過仔細地觀察,認真地分析思考,才能對生物及其現象有一個整體感知。如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的流動,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觀察植物的向性運動。以及對種群和群落等自然現象的感知,都離不開觀察。如果單純用多媒體演示其過程,會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誤差。不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二、削弱了對學生動手操作技能的培養
多媒體能較好地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但是學生實驗能力的形成,只能通過實際訓練才能獲得。如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臨時裝片的制作,標本制作,徒手切片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做才能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必須經過反復操作才能熟練。如果用觀看多媒體的教法取代學生親自動手的實踐過程,無疑會削弱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三、削弱了對學生知識網絡的摧體性構建
多媒體課件多是流水式操作,像放電影,不能像板書一樣能將知識網絡隨機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是零碎的、不連貫的,缺乏整體性,不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不利于知識的記憶。如果在多媒體課件的最后將本節課的知識網絡展示出來,可以較好地彌補這一不足,但仍缺乏知識的整合過程和歸納總結的隨機性,遠不及傳統板書的效果好。
因此,—定要明確多媒體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要在“輔助”上下功夫。只有從教學的目的、內容、形式、效果等方面出發,適時適量地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法優化組合,發揮各自優勢,彌補各自的局限性,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試談初中語文開放式閱讀
田志芳
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架起閱讀與文本的橋梁,激起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與文本心心相印,把握文本的情感,在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中閱讀,獲得獨特體驗,加深獨特的感受。開放性閱讀教學,要突破教材,拓展學習空間,開闊學生視野,選擇各種各樣的內容作為課外閱讀教材,每一篇文章的選擇,都是由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和目的來篩選。這樣,既張揚學生閱讀的個性,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介紹五種較有創意的開放性閱讀的教學模式。
一、進入角色,體驗真情
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體驗人物的行為美。心靈美,獲得情感的愉悅。如在講授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一課時,正趕上天公作美,我趕緊抓住這大自然的奉獻,帶著學生來到操場上,閉上眼睛,體驗暴風雨來臨前狂風怒吼的感受,從而感悟大自然的惡劣和海倫·凱勒的頑強毅力,領悟“愛”的抽象的內涵。又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童話《小紅帽》,使學生再一次領悟到開放式閱讀的魅力。因此,只有進入角色,詠唱如流,才能體會其文思、文理、文情、文氣,與之產生共鳴,抒發心靈,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閱讀的興趣。
二、利用班會,演繹母愛
《一位母親與家長會》是從《讀者》里摘錄下來的。這是一位女學生推薦的體現母愛催人淚下的佳作,大家提議利用主題班會來歌頌母愛,我覺得這個建議不錯!于是,班委會安排有關議程,推選主持人,然后分頭“工作”。這次班會非常成功,將課外閱讀寓于班會之中,還是第一次,這也是開放性閱讀的成功之處。主持人感觸頗深,她在日記里回憶道:“你想為母親做些什么?”主持人問道,大家暢所欲言:“為母親唱一首歌”“為母親洗一次腳”“辦一個生日Party!”……更感人的是一位學生含淚向遠在他鄉的父母道出了最為真切的話語:“媽媽,我的那件毛衣,是您連夜為我織的,那一針一線,都凝聚著您的愛和期盼。謝謝您!我會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您的!,’在班會最高潮,同學們全體起立,深情地吟唱《燭光里的媽媽》。這次主題班會不僅僅使學生們愉快地掌握了知識,同時還真切地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促進了父母與子女的情意。
三、多種朗讀。品昧意境
朗讀能培養語感,提高“悟”性。經常開展朗讀比賽使學生不斷受到良好的語言熏陶。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不無裨益。例如。教《秋魂》時,采取“開火車式”的讀法,再討論—分析一總結,從而悟出:秋天為何有—個豐厚的收獲?因為它有著—個成熟的頭腦。再如。舉辦詩歌朗誦比賽:詩句接龍,詩句出處、作者搶答等等,既可以拓展視野,又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友誼和合作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四、扮演記者。專題采訪
我班有幾名學生記者(《阻原之聲》),由他們組織學生利用周末,到社會上進行采訪(主題學生自定),然后由學生自主獨立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最后由負責人寫一份調查報告(包括數據,照片有關資料等等),這也是一份別具一格的開放性的閱讀材料,活生生的課外教材,來自社會,出自學生的親身實踐。能力——是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因此,學生的專題采訪調查報告無疑是一次挑戰,不僅開闊了視野,還張揚了每位學生的個性。
五、以“情”動人。體味生活
我在教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時,先將講義發下去,讓學生細細品味文中蘊含的內在意義,然后請學生談感想,“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欣賞有再創造的特點。“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姜齋詩話》),這正是課外閱讀課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契機,對經典作品,讓學生從文本出發,通過自我理解和情感體驗,對作品進行自由、廣泛、深入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感悟,鍛煉自己理解、鑒賞作品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刨造性。有一位學生在讀后感《眼眸深處的牽掛》里寫道:“在母親的眼中。充滿了咖啡——杯摻和著苦澀和甘甜的咖啡。”子女們將要獨立地面對“殘酷”的社會,驟然間,發現母親的眼中閃爍著一顆顆晶瑩的淚珠,讀母親的眼眸,甘苦摻半,這份無私的母愛似咖啡,濃苦中透著甘甜……”一篇篇稚氣而真實的讀后感,譜寫出一首首人生的頌歌。學—篇文章,其實已讀懂了幾十顆稚嫩而童真的心靈。
由此可見,教師可利用現代化的開放性閱讀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現象,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方式,開放性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