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溫縣龍渠村黨支部副書記盧愛蓮是2007年5月來村的大學生村官。剛上任那會兒,小盧對自己能不能干好這個村官有一大堆“?”,群眾看她的眼神也盡是“?”。
如何取得群眾信任,打開工作局面?,盧愛蓮試著從“推銷”自己做起。上任后第一次參加黨支部會議,盧愛蓮作了一個保證:要把龍渠村當成自己的家,讓“窮沙灘”變成“金銀灘”。
為盡快熟悉情況,進入角色,盧愛蓮白天走家串戶與群眾拉家常聽意見;晚上學政策學法律。“三夏”、“三秋”她全身心投入,臟活累活搶著干。村里的大事小情只要盧愛蓮知道了,她總是迎上去,當作自己的事來干。漸漸地,村民們看到在村里孤寡老人身邊多了一位好閨女、在留守兒童眼里多了一位好老師、在困難群眾家里多了一位知心人……盧愛蓮成了干部群眾離不了的“自己人”。
在位一任如何帶富一方?盧愛蓮深知僅憑腿勤、手勤、嘴勤不行,得想辦法、找項目,趟一條適合大伙兒致富的路子。龍渠村是黃河小浪底移民村,全村200多戶748口人,人均只有0.8畝地,年收入僅600元。由于龍渠村的人來這里之前多數以挖煤為生,到了以農業為主的溫縣后,很難放下鎬锨拎起鋤頭走上致富路。怎樣破解這個難題?盧愛蓮也犯了難。
“試試種藥材。”家人的一句話讓盧愛蓮眼前一亮。“種藥材收入高,市場穩定,興許是條致富路。”盧愛蓮心里盤算著。隨后她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大伙兒當場沒有反對,也沒有贊同,只是留下了有沒有種植技術和銷路兩個“?”。
對此,盧愛蓮沒有放棄,她和村黨支部書記一起到有10多年藥材種植經驗的河西村調研,并很快與河西村達成了藥材種銷意向。為了說服村民試種藥材,盧愛蓮整天奔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從村干部到黨員,從群眾代表到普通農戶,有時甚至把思想工作做到了田間地頭、桌邊灶房。盧愛蓮還分批帶領群眾到河西村藥材基地參觀,實地學習種植技術。
工夫不負有心人,盧愛蓮終于做通了群眾的思想工作。2007年趁作物換季的時機,用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管理的辦法,盧愛蓮和村兩委干部引導村民種植了480畝丹參和110畝白術,面積占全村耕地的80%多。盧愛蓮算了一筆賬:這些藥材收獲后,畝收入可達3 000元,全村的人均年收入將翻好幾番。
在不到2年的基層工作磨煉中,盧愛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一個個“?”逐一解決。談到今后,盧愛蓮計劃帶領龍渠人進一步擴大藥材種植面積;條件成熟時,成立藥材種植合作社,引進中藥材深加工項目,把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