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后,免征了沿襲上千年的皇糧國稅,取消了“三提五統”和面向農民的各種集資、攤派。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所需資金,通過村民“一事一議”方式加以解決,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和獎勵。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強農力度的加大,每年投入“三農”的資金達數千億元,這些資金都是通過國家有關涉農部門(如國土、開發、扶貧、水利、農業等),以各種項目資金的形式,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到農村,對發展農村經濟、支持新農村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最近下鄉發現,國家投入的項目資金實施完成后形成的資產包括生產經營性資產和公益性資產中,生產經營性資產一般有明確的生產經營主體,能夠按項目要求規范運作和管理;而公益性資產由于產權并不十分清晰,在項目完成后出現了管理上的真空和漏洞。
我們知道,稅改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資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投資主體為村級集體組織和農民,國家給予適當的補貼。國家的投資直接撥入村級組織的賬戶,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由村級組織來實施、核算與管理,公益事業投資完成后驗收合格,形成的村級資產納入村級賬內核算與管理,產權明確為村級組織,主管部門為各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可以說,村級公益事業形成的資產,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規范。稅改后,農村公益事業投資主體為國家,通過項目由代表國家的涉農部門對口基層單位或鄉鎮組織實施,村級組織和農民出一部分資金和勞務,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一些便利條件。項目完成后形成的資產,以口頭約定的形式,移交給了鄉或村。這些資產由于投資主體為國家,村級組織和農民投入只占很少部分,資產的性質屬于國有還是村級集體所有,應該有誰來管,現在看還是空白。如把它作為國有資產,由各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來管理,由于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只設在縣級以上,代表國家管理著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全國現在平均每個縣級有200多個村,對現在村一級的資產管理是鞭長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如由代表國家出資的涉農部門來管理,法律法規又沒有賦予這些部門這一職責;如由村級集體組織來管理,由于公益事業項目實施的主體是代表國家涉農部門的對口基層單位,村級組織對項目的實施并不知情,很難管理,更何況這些資產后期的管理和維護需要一定的資金來支撐,現在看村級組織還沒有這個實力。
可這些資產具體應由誰來管理呢?我看國家應該出臺統一政策,明確具體管理單位和主管部門,切實把這部分資產管理起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當務之急,建議代表國家出資人的各涉農部門,在公益事業項目完成后,及時將項目申請、論證、立項等文件和形成資產的類型、座落、價格相關資料等移交給村級組織,暫由村級組織建立村級固定資產臺賬代為管理,待國家明確相關政策后,如屬村級集體組織資產,就納入村級組織賬內核算與管理,否則,按國家有關政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