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是個山區縣,農民占全縣人口總數的80%以上,廣大農民群眾生活不穩定、不富裕,全縣群眾的生活就不會穩定和富裕。如何變劣勢為優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我認為,重中之重就是要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杠桿,撬動山區農業發展,使農民走上富裕之路。
培育“拳頭型”品牌 打造通向市場的名片
農產品最終要面向市場,品牌就是進入并占領市場的“通行證”。沒有品牌,農產品只能在低端市場打轉。平陸蘋果種植面積18萬畝,在“珊瑚紅”和“晶童”兩個商標注冊前,大多數蘋果只能依靠外地品牌包裝上市,有的甚至沒有包裝就上市,使果農收入大打折扣。2007年以來,為了打出平陸特色農產品品牌,我們出臺了《大力推進商標戰略的實施意見》和每認定或認證一個品牌獎勵1萬元,每認證一個綠色品種獎勵5 000元的政策。全縣品牌認證實現了零的突破,共認證或認定農產品產地10個(面積30.5萬畝)、綠色食品基地1個、無公害產品12個,注冊省級著名商標1個。冠華有機果品基地畝均收入超過7 000元;杜馬向東“中條山脈”百合畝均收入9 000元左右,群眾嘗到了品牌帶來的甜頭。
為此,要按照“誰注冊,誰認證,誰受益”的原則,繼續大力實施品牌興農戰略,緊緊扭住“先進技術是先導,新型農民是主體,標準化生產是重點”這3個關鍵環節,把規模做大、把產品做精、把品牌做響,變貼牌為創牌、無牌為有牌、有牌為名牌,實現“農業品牌”向“品牌農業”的轉變,不斷擴大平陸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穩步提高市場占有率。
培育合作社組織 打造進入市場的平臺
平陸山多溝多,土地瘠薄而且分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無疑是最好的“統”的方式。通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規范機制和服務機制,我們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99家,入股社員近5 000戶。但合作社發展剛剛起步,其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還不能根據信息、市場指導種什么、種多少、怎么賣、賣到哪。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促進其不斷完善、規范運行,盡快與市場對接。同時,要從平陸農產品加工基礎薄弱、水平較低的實際出發,堅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后續梯隊來培育,充分發揮各類合作社、協會和經紀人在農村、農業和市場對接上的優勢及潛力,不斷壯大農民創業群體,形成堅實的全民創業“金字塔”底座,并從中培育一批優秀企業家和帶動輻射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金字塔”塔尖,切實形成“星星滿天,皓月當空,星星圍著月亮轉,月亮帶著星星亮”的全民創業格局,打開農民進入市場的通道。
培育“農字號”加工企業 打造對接市場的載體
在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一方面是產業化發展要求農副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另一方面是擴大生產規模,必然會加大風險,極易造成谷賤傷農。要走出“兩難”境地,就要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他們既是化解市場風險、確保農民增收的“穩壓器”,也是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的“推動閥”。像平陸的百合產業,20世紀80年代因加工轉化能力不佳、效益低下,極大地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近年來,杜馬向東百合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陜西食品工業研究所聯姻,研制出百合粉、百合花茶、百合晶體、百合飲料等系列產品,使百合產業重煥生機。
龍頭舞起來,龍身才能擺起來。我們要依托產業優勢,通過政策驅動、項目扶持、資金傾斜、服務推動,真正引進一批、提升一批、培育一批、壯大一批,建設一個農產品加工群體,形成龍頭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