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和村干部眼中的新農村是什么樣?農民如何看待“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在遼寧、陜西、內蒙古、山東、重慶、江蘇6個省進行了實地調查——
生產要發展種植業為先
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是首要目標。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國際情報研究室主任聶鳳英介紹:“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生產發展最重要的前提,因為通過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可以使農村地區的農業資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從而使農業產業結構的效益、水平不斷提高。只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條件來發展生產才能使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因此,我們在調查農村生產發展程度時,主要側重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產業、加工業、農民外出打工及其他方面。”
根據調查結果,多數農民認為,應在當地大力發展種植業;其次是發展養殖業和特色產業,為農民外出打工創造更多機會。發展加工業也是促進生產發展的重要措施。
以陜西為例,當地近1/4的農民認為應該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據陜西省農村科技開發中心主任雷玉山介紹,近年來,陜西省實施六大農業工程,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實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萬村推進”工程,“一村一品”群體快速壯大、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同時,結合“一村一品”延伸相關產業鏈條,農業產業從生產領域向加工、銷售、品牌營銷等領域不斷擴張。渭北蘋果、臨潼石榴、閻良甜瓜、周至獼猴桃、寶雞線辣椒、陜北紅棗、紫陽富硒茶等已成為聞名中外的品牌,為當地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和增加收入提供主要支撐。
生活水平有提高后顧之憂仍不少
“在生活富裕方面,我們設計了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對未來生活的預期、養老問題、養老保險的狀況、看病問題、醫療保險的狀況、教育問題七個方面內容的調查”,聶鳳英說。
根據對6個省的12個縣、25個村、605戶農民進行抽樣調查,農民的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因此很多農民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感到滿意。多數農民(67.97%)對目前的生活表示滿意,部分農民(16.67%)表示很滿意,也有少部分農民(15.37%)不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況。
然而在養老、看病、醫療保險、農村教育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據調查,1/3以上的農民比較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有69.65%的農民沒有參加養老保險,首要原因在于農民沒有錢購買,其次是因為當地沒有發展,而大部分農民表示如有機會愿意參加養老保險。同時,農民對看病問題普遍感到有點擔心。
在農村基礎教育問題上,江蘇和陜西的農民認為主要問題為學費太高。遼寧、山東一些地區的農民認為,主要問題在于教學質量不好,其中,遼寧農民對此反映最多。而內蒙古和重慶的農民認為主要問題在于上學不方便。
鄉風文明好文化建設很重要
“鄰里關系不好、子女不孝敬老人、迷信現象普遍、社會治安、講排場比闊氣、賭博和缺乏健康的文化娛樂等,我們用這幾個方面來衡量當地的農村風氣。缺乏健康的文化娛樂占所有選項的31.27%,排在第一位。”聶鳳英說。
對此,陜西省開展了“兩館一院一站一室”為重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農民參與鄉風文明建設。如旬陽縣每個村建一個標準化宣傳文化室,建一個規范化的“惠民書屋”,成立一個村民自樂班,每半年開展一次文體活動,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發展一個“文化大院”或“文化戶”。開展的“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綠在農家、文明在農家”活動等都吸引了當地農民的積極參與,有力地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
此外,在村容整潔方面,農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垃圾亂扔;其次是農村沒有路燈、缺乏文化娛樂場所和道路太差。民主管理方面,目前全國農村普遍實行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為促進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我們主要從村干部選舉的參與度、村級決策的方式、村務公開情況3方面調查了農村基層民主管理情況。總體來看,對村干部選舉結果比較滿意和很滿意的比例已占到82.59%,只有17.41%的村民對選舉結果不滿意。
聶鳳英還指出,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都是先搞試點,然后整體推進,絕大多數試點起到了應有的示范作用。但也有個別地方不是立足搞試點,總結教訓推廣經驗,而是本著早出成效、速顯政績的思路,選富村、試點村集中投資,把新農村建設當成出政績的手段,甚至把建設的資金集中投放到“點”上而放棄“面”,造成物力、財力的不公平分配,進一步加大試點村與其他村的貧富差距。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制定和完善有關新農村建設的法規和政策,加強對全國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引導,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建立全國信息系統,指導各地農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