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特別是草食動物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準。湖北省荊門市從2006年起,通過示范點,探索出了“農戶分散養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協會統一售肉牛”的“沙洋模式”,并在推廣中走出了一條資源化利用、產業化經營、循環化發展的現代養牛業發展之路。
突破原有思維定勢實現三個轉變
⒈畜牧業由食糧型向節糧型轉變荊門雖然是產糧大市,但相當一部分用作飼料的玉米、大豆要從北方調進。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食糧型與草食型畜牧業并重,以加快發展畜牧業與保障糧食安全并舉。
⒉種草養畜向秸稈養畜轉變(編者認為,種草養畜與秸稈養畜并重更合理)近年來,隨著國家種糧補貼政策的落實,種草面積逐年減少,發展草食畜禽面臨挑戰。發展秸稈養畜不僅是解決秸稈焚燒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而且能夠調整農業結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⒊養牛由役用向肉用、奶用轉變荊門從1976年開始進行耕牛品種改良工作,繁育了一大批雜交母牛。1984年開始嘗試水牛擠奶獲得成功,但中途因故停止,導致大量雜交母牛流向廣西、廣東,他們利用荊門雜交牛開發了水牛奶系列產品。為改變“墻內開花墻外香”局面,荊門及時調整養牛發展思路,由原來役用向肉用、奶用轉變,著力發展肉牛和奶水牛養殖。
打破原有發展路徑創新三種模式
⒈“組織鏈接型”模式扶優扶強產業龍頭,通過龍頭帶農戶,形成養母牛、繁小牛、育肥牛、售肉牛的分工協作機制。沙洋縣高陽鎮實行一家一戶分散養母牛、繁小牛,科牧公司以承諾價回收架子牛集中育肥,養牛協會統一組織銷售,走出了一條“農戶分散養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協會統一售肉牛”的肉牛養殖模式,提高了養殖效益,破解了農區發展養牛業的難題。
⒉“加工帶動型”模式在抓好生產發展的同時,著力培植畜產品加工龍頭,以加工龍頭帶動產業發展。如鼎盛源肉牛發展公司投資1 500萬元,興建屠宰肉牛6萬頭的生產線,為“康師傅”等方便面企業提供牛肉料包。
⒊“循環利用型”模式首先,大力發展秸稈養牛,促進資源有效利用。其次,推廣牛糞養菇,變廢為寶。針對養牛發展帶來的糞便污染,建設雙孢菇養殖示范基地,引導農民利用牛糞養菇。第三,實施菇料還田,培肥地力,形成“秸稈養牛——牛糞種菇——菇料還田”的循環發展模式。
堅持多管齊下抓好三大措施
⒈堅持培植典型一是抓大戶,帶散戶。選擇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養殖戶進行重點扶持,引導示范農戶發展養牛。二是抓小區,帶區域。集中連片建設肉牛育肥、母牛擠奶養殖小區,輻射帶動區域發展。三是抓重點,把鐘祥市、沙洋縣、掇刀區三地作為發展重點,帶動全市發展。
⒉堅持科技服務荊門將養牛培訓納入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的重要內容,組織專家與養牛戶結對子,提供母牛繁育、人工擠奶、鮮奶加工與保鮮等技術指導。對重點鄉鎮、肉牛養殖小區實行技術聯包,跟蹤服務,由市縣兩級派畜牧技術人員駐場指導。
⒊堅持政策驅動荊門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意見》,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用于發展養牛業。鐘祥市、沙洋縣還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對規模養殖戶(場)進行獎勵和貸款財政貼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