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作為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我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用菌發展狀況
據統計,2006年我國內陸食用菌產量已達140多億千克,占世界總產量的70%,總產值620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1.2億美元。從業人員已達2 500萬人,主產基地達500多個,生產加工經銷企業2 000多家。在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林業轉產工人和礦區失地農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食用菌年產值達1 000萬元以上的縣近500個,達億元以上的縣100多個。食用菌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在世界食用菌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據中國食用菌協會對全國25個省市區排名,年產量超過10億千克的有河南、福建、山東、江蘇,超過3億~8億千克的有河北、四川、浙江、湖北、湖南、黑龍江、遼寧、陜西、吉林、廣東、江西、廣西、安徽;年產1億千克以下的省市區有上海、重慶、天津、云南、山西、北京、新疆、寧夏。山西省居倒數第4位,任重而道遠。
效益和市場
據2007年9月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報告課題組介紹,2006年12月至2007年8月先后到河北、山東、遼寧、黑龍江、廣東、江蘇、北京等省市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和生產加工經銷企業調研,一致認為發展食用菌產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效益高的優勢。如山東省鄒城市平陽寺鎮礦區,按傳統農業與食用菌栽培的效益比來看:一年一畝地“一麥一棒”的種植模式,年產小麥和玉米的毛收入為1 470元,扣除成本(種子、農藥、肥料、澆地、收播等)600元,純收入為870元。栽培食用菌畝年產45 000千克(按雙孢菇大棚7層架計算)毛收入27萬元,扣除成本15萬元,純收入為12萬元。栽培食用菌的收入為傳統種植模式收入的138倍。如按普通簡易菇棚(每畝可搭建2個)和傳統模式相比,1個棚最低能收入2萬元,2個棚是4萬元,是傳統模式純收入的46倍。
在消費市場上,發展空間巨大。食用菌產品因其營養美味,深受消費者青睞,菇類的蛋白質含量一般為鮮菇1.5%~6%,干菇15%~35%,高于蔬菜。而且氨基酸組成較全面,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具有生理活性的礦物質元素,可補充其他食品中的不足。此外,食用菌還可開發新型保健品和醫藥產品,附加值較高。若按我國人均日消費量50克計,全年需求就達230億千克。隨著國際市場的開拓,食用菌產品的需求會更大,它將會成為我國農副產品出口頗具優勢的產品。
食用菌產業是惠及“三農”的優勢產業
食用菌產業節約資源,可解決土地日趨緊張的問題食用菌生產具有占地少、用水少、效益高的行業優勢。在其整個生產過程中,不施肥,極少用藥,可利用房前屋后、山洞地溝、空閑房屋進行立體栽培,還可向空間發展。具有不爭糧田、不爭農時、不與糧棉爭水爭肥等優勢,可緩解人均耕地少、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如山東省鄒城平陽寺鎮,境內有年產原煤65億千克的國家大型統配煤礦,因受采煤影響,耕地大面積塌陷,耕地面積由原來的3.1萬畝減少到2萬畝,16個村莊有5個村莊人均耕地不足0.1畝。為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當地政府著力治理塌陷地,把食用菌產業作為破解失地農民生活保障難題的重要舉措。從2003年起,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全鎮種植面積達80萬平方米,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2 800多人。2006年全鎮食用菌總產達1 500萬千克,產值達1.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600元,而且還出現了許多種一年蘑菇收入幾萬元、十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農戶。一大批原來靠運煤謀生的農民,紛紛轉行搞起了食用菌生產。
食用菌產業可提高農業副產品利用率食用菌生產多以農作物秸稈、谷物糠皮以及果樹枝、木屑等農產品下腳料為原料。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秸稈十分豐富。據估算,全國內陸年產秸稈在6 000億千克以上,發展食用菌原料充足。資料表明,一畝半地的菇棚,一年可消耗15~20畝地的秸稈。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后,還可循環利用。如栽培過食用菌的菌糠可作牛飼料(也可作肥料),牲畜糞便可作沼氣池的填充料,沼氣廢料可作為肥料進行再生產。這樣就形成一個農業大循環,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綜合利用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據調查,山東省每年有400億千克作物秸稈,除機耕還田、腐熟還田、用于氣化工業原料外,每年仍有100億千克秸稈任其自生自滅或就地焚燒,對周圍環境造成很大污染。有的占用土地,影響耕作,有的影響交通。2000年后,山東省大量使用農作物秸稈作為生產食用菌的原料,變廢為寶,2006年年產食用菌15億千克,產值達50億元,實現了農業循環經濟。
食用菌產業是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不少山林區,雖然自然條件比較差,農業生產比較落后,農民經濟來源受限,但是有發展食用菌生產的很多優勢,如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勞力充裕,冬有土窯洞,夏有林蔭地,可常年生產食用菌。在原料上既有作物秸稈又有林副產品,加上自然環境優良,所以生產的菇類肉厚色正、味道鮮美,深受外商青睞。近年來由于中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農業的一個重要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為山林區農民致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不少縣市把發展食用菌產業列為振興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重點產業。據統計,全國內陸食用菌產值超過1 000萬元的500個縣中,60%為國家或省扶貧開發重點縣。如河北靈壽縣南托村全村95%的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20%的農民從事食用菌經銷,全村有8個食用菌加工廠,1個批發市場,年總收入1 025萬元,人均純收入6 150元。其中食用菌人均收入就達5 000多元。
食用菌產業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河北省平泉縣的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9個鄉鎮300多個村,總產量達 8 000萬千克,實現產值8億元,增加農民收入4億元,農民年人均增收1 000元,成為該縣農民受益最多的產業。河南省邑縣程大莊西村現有人口1 970人、520戶,全村從事雙孢菇種植戶達480戶,年產雙孢菇620萬千克,產值2 6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3%,占農村經濟收入的76%,人均增收5 700元。
發展食用菌產業有利于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食用菌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會。河南省從事食用菌產業的農戶已達130萬戶,從業人數已達340萬人。福建古田80%以上農戶從事食用菌產銷活動,全縣43萬人,有30萬人從事食用菌產業,在全國各地從事菇業經營的有2萬多人。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徐古鎮從事菇業經營的農戶多達4 800多戶、13 000多人,占全鎮總勞動力的70%。食用菌產業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出了巨大貢獻。
食用菌的生產特點
生產原料來自大自然,取之不盡生產食用菌的原料是農作物秸稈、農副產品下腳料和果園修剪下的樹枝。這些在農村極其豐富。
生產技術簡單,適合千家萬戶食用菌生產是密集型勞動,大部分靠人工操作。選擇這個項目既可解決經濟收入,又可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一舉兩得。
經濟效益高食用菌生產實用性強,成本低,效益高,將人們看不起眼的稻草、麥秸、玉米稈、玉米軸、豆秸等循環利用,變廢為寶,效益倍增。
節地節水菇棚規模可大可小,大的可達數畝,小的0.5~0.3畝。據測定,1畝食用菌的耗水量僅相當于同面積小麥的1/5~1/10。
市場廣闊,前景看好食用菌產品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國內消費量逐年擴大,整個產業前景看好。
建議
針對目前全國食用菌產業迅猛發展的形勢,各省、市對食用菌產業都緊抓不放。山西省原料豐富,勞動力充裕,環境適宜,更有成熟的技術。我們建議:
⒈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把大抓食用菌生產提高到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上來。
⒉針對國家“十一五”計劃要求,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制定食用菌生產發展規劃。從省到基層鄉村形成一個有組織、有生產、有加工、有經營的商品流通體系,大抓數年,抓出成效。
發展食用菌產業在資源利用上可實現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時,不與其他行業爭資源的獨特產業優勢,是現代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和典型的高效農業生物產業。正如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指出的:“食用菌是一個綠色高效農業產業,在我省有的縣發展得很好。如何擴大面積,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需要支持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