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西省永豐縣龍岡畬族鄉龍岡社區村民張冬海因建房與哥哥發生糾紛,造成他哥哥輕微傷乙級,在村干部出面調解2天未果的情況下,他們找到老黨員、義務調解員張仁寬,問題很快得以解決。
永豐縣在全縣范圍內推行人民調解員“村聘民選”、“鄉聘民選”模式,按照個人自薦、群眾推薦、組織考察的嚴格程序,從政協委員、人民陪審員、“五老”中聘請懂政策法律、文化素質較高、有威信、熱心調解事業的同志為“村聘”人民調解員。在發生矛盾糾紛時,糾紛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調解員進行調解。同時,各鄉鎮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從每個村委會聘請1名人民調解員。在發生跨村糾紛或“急、大、難”糾紛時,由糾紛人自主選擇“鄉聘”調解員調處。鄉村人民調解員的工作業績直接與個人獎金掛鉤。目前,該縣共聘請2 758名村級調解員和234名鄉級調解員。
人民調解員實行“村聘”、“鄉聘”后,調解工作由原來的指派調解人員,轉變為群眾自己“點將”。通過引導群眾有序參與,既為村(居)委會增加了調解力量,又大大提高了調解成功率,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古縣鎮營下村一男孩在路邊玩耍時,被當地村民郭某騎的摩托車撞倒,造成男孩左手骨折并錯位,住院治療花去4 000多元。在處理事故時,肇事方認為處理不公而拒付醫療費,起初村干部調解兩天都沒成功,在雙方的強烈要求下,當地德高望重的村聘調解員張恕祥介入此事后,結果只用一天的時間,雙方就達成了調解協議,醫療費賠償到位。自2008年以來,永豐縣人民調解員有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80多起,調解成功率達99%。
為使有效的人民調解工作形成長效機制,永豐縣不斷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制定了鄉鎮、村(居)調委會工作制度、調解員工作職責、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重大社情報告制度、社會矛盾糾紛信息反饋機制和群體性事件快速反應機制,變事后調解為事先預防,變被動調解為主動調解,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當地,解決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按迤浮?、“鄉聘”調解員在做好調解糾紛的同時,還將職責延伸,配合村里每周進行一次矛盾糾紛排查,及時預防事故糾紛隱患。
該縣還建立人民調解員激勵機制,制定了調解員報酬和獎勵辦法,村(居)委會聘用人員每調處一起矛盾糾紛,由村(居)委會根據難易程度分別給予50元、100元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