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今日早報》2009年1月6日報道:浙江義烏稠江街道象山村在舊村改造一期工程中,建設了49套別墅。前不久分配時,村里的一些老黨員、干部建議,拿出兩套來獎勵給村支書和村主任購買。這一“居功自賞”的做法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對。據悉,別墅投標價格最高的是59.98萬元。被村支書、村主任拿去的兩幢,定位投標價高于59萬元,但根據均價計算,村支書和村主任只需出21萬多一點。這樣一來等于村集體損失了近60萬元收入。目前,義烏市紀委已介入調查。
這樣的巨額損失卻是黨員、村民代表會決議的結果。我認為,象山村村干部近水樓臺,低價買“最好”別墅風波充分暴露了當前村民自治的過程中,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機制的缺陷和漏洞。
從法律上看,根據《浙江省村經濟合作社組織條例》的規定:討論決定集體資產處置方案是社員大會的職權之一。即使象山村沒有成立村經濟合作組織,但由全體村民對村集體財產的處置進行監督屬天經地義,更何況是巨額資產,理應經過全體村民的同意。問題在于,黨員、村民代表會的決議有何依據?是否經社員大會或者村民大會授權?就像各地的人大常委會與人民代表大會各自行使的職權不一樣,前者豈能取代后者?橋歸橋,路歸路。村干部有功固然該賞,但那是另一碼事,壓根就不該把分別墅與獎勵有功村干部攪和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一位老黨員提議“這次分房子,最好的兩幢別墅就免抽簽、免定位給他們(村支書和村主任)了”,但在沒有相關制度制約的背景下,無法保證這樣的提議出于公心,客觀公正。村支書和村主任作為會議的參與者和組織者,他們自己雖投了棄權票,但并不能排除參會代表受“廣場效應”影響,形成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不是嗎?盡管形式上經過黨員、村民代表會決議,但就連村主任本人也認為這樣取得房子不夠光彩。象山村一次決議導致村集體損失近60萬元,代價何其沉重!并不是一聲不夠光彩就能說得清楚的。從中折射和反映出的多方面、深層次問題,不妨作為農村部分地區集體資產管理失范的一個縮影,予以研究反思。
從情理上看,村干部低價買“最好”別墅也經不起公平性的拷問。切蘋果的應該讓他人先挑,絕對不能讓切蘋果的人先挑。既做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本身就不公平——行為與利益相聯系,程序不合規范。公平公正的必要條件就是讓制定規則的、執行規則的、最終受益的人分開。而象山村村支書和村主任既參與主持制定規則,又是執行規則的領導者,最終是規則的直接受益者,居功自賞、損公肥私的嫌疑在所難免。尤其是依據現代公共管理原則,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決策時,管理者必須遵循利益回避原則——這樣才可以體現程序正義,否則,如何能讓公眾信服呢?面對村民的質疑,一直在“一線”的象山村的村支書和村主任就算有委屈,恐怕也是“說也說不清楚”的。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以規范和制約權力運行為核心,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從監督的角度來看,象山村村干部低價買“最好”別墅風波向我們發出了幾點警示:首先是需要推進村務公開。報道告訴我們:2008年10月,全體黨員、村民代表會議通過決議:給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預留兩幢別墅,價格按投標前10人的平均價格計算。到了11月15日,象山社區召開了新房投標大會,在公開張貼的名單中并沒有出現這兩位村干部的名字。但投標大會結束后,村民發現村支書和村主任以較低的價格,拿到了兩套很好的別墅,這讓一些村民不滿。我想,如果在方案施行之前,通過公示等手段,將方案公之于眾,廣泛征求村民意見,不僅能滿足村民的知情權,也能集中民智,及時糾偏,使方案貼近民意,將問題消除于萌芽狀態。其次,村干部低價買“最好”別墅也暴露了外部監督的缺位。迫切的需要是,鄉鎮(街道)黨委政府及時介入,職能部門加強對集體資產管理的指導監督,防患于未然,確保農村集體資產的處置符合法律要求,代表全體村民的意愿。再次,需要建立平等的利益博弈機制,構建博弈所必需的舞臺和規則。除了法院訴訟——最后一道防線外,還需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處置方面的仲裁機構,接受村民投訴。作為“第三方”,填補村級組織與村民矛盾或者誤會的中間地帶。各方通過充分的意見博弈,給所有的村民以話語權,來捍衛他們的權利,從而使村集體資產的處置最終趨近于實體的正當性、程序的可行性與目標的實現性。
村干部低價買“最好”別墅風波也反映了相關法律的缺乏。《物權法》第六十三條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私分、破壞。”但這條規定只是原則,操作性不強。早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趙林中等30位全國人大代表就曾提出,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的深層次問題日益暴露出來,建議盡快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立法。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建議有關部門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改革試驗,并注意總結經驗,待條件成熟時再行立法。我們期待《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法》早日出臺,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建立集體資產經營、處置、監督與管理制度,預防和打擊侵占私分、貪污挪用等不法行為,遏制村干部“近水樓臺”、“居功自賞”等現象的發生,使集體資產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始終在健康軌道上規范運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