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臨汾市向西南,進呂梁山,經(jīng)鄉(xiāng)寧縣城,一直向東,那亙古奔騰不息的大河邊,就是史家溝村了。230戶村民1 183口人,依岸傍水,分散居住在5個山莊里。
這里屬典型的黃土殘垣地帶,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地下無資源,自然條件惡劣。可是,今天你來到這里,看不到想象中的貧瘠與窮困,看到的是“新村靚麗,新房寬敞,綠樹成行,道路暢通,產(chǎn)業(yè)壯實”的新貌。
談到山村短短幾年間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村民們說:“應該歸功于黨支部、村委會,歸功于好書記、好主任。”他們的支部書記叫賀方廣,村委主任叫杜懷龍。
農(nóng)民最講現(xiàn)實,他們評價干部,不看你怎么講,看的是你怎么干。賀廣方、杜懷龍在任職其間,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
籌集資金450萬元,修建了一座先進的、寄宿制小學和一個幼兒園,徹底解決了本村和相鄰3個行政村共12個自然村的兒童上學難問題;
籌集資金130萬元,完成了提水工程,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問題;
籌集資金460萬元、爭取投資3 000萬元,修建了寨上、石坪子、陽疙瘩移民新村。新村設計新穎,選址合理,環(huán)境優(yōu)雅,可移民搬遷90戶。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自籌資金30萬元,組織村里55歲以上老人免費去北京旅游,圓了老人們的夢;
投入資金80萬元,對學校和新村進行了綠化、亮化、香化。
史家溝村人,背靠溝壑縱橫的黃土山,面朝泥沙俱下的黃河水,世代以農(nóng)耕畜牧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中,賀方廣、杜懷龍帶領大家大搞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他們請來專家,對村里的自然條件進行了科學分析。這里海拔高度600~700米,陽光、土壤、氣候等非常適宜花椒生長。
摸到了這個底,他們發(fā)動村民在房前屋后、崖邊地畔、黃山黃坡全都栽上了花椒樹。為了讓花椒樹多結椒、結好椒,村委會從陜西請回了技術員,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村民們掌握了花椒樹的栽植、修剪技術,所產(chǎn)的花椒果皮厚、顆粒大、色澤紅、麻味重、香氣濃、含油多。
為了解決花椒的銷售問題,他們組織成立了花椒營銷隊,過陜西、下四川、闖河南,讓花椒賣上好價錢。眼下,史家溝村已栽植花椒2 000余畝,年產(chǎn)花椒2.5萬余千克,年收入達50多萬元。
史家溝村有座古代留下的老君廟,依山而建,設計精巧,建筑奇特,地勢險要。賀方廣他們打上了這座古建筑的主意,請來旅游專家作指導,招標古建筑工程隊,投資680萬元,修廟、鑿石、開路、植樹、栽花……熱火朝天地大搞旅游開發(fā)。老實巴交的史家溝山民們,也開始掙時髦的旅游錢了。
一樁樁,一件件,鄉(xiāng)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說在嘴上:“跟著這樣的領導,我們心里踏實,啥時候都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