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麻彥偉和胡蘿卜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身兼三職:河南延津縣貢參果蔬專業合作社經理、延津縣果蔬產業協會會長、新鄉市潭參蔬菜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這3個職務都與胡蘿卜有關。
◇和胡蘿卜結緣◇
一進入延津縣小潭鄉,到處都是連片的胡蘿卜。11月5日見到麻彥偉時,他正奔走在種植基地、育苗基地和蔬菜加工公司之間。再有十來天,就是胡蘿卜大量上市的季節。
延津胡蘿卜原產于小潭鄉小吳村一帶,是地方特產,明朝曾作為貢品供奉朝廷。但胡蘿卜種植多為自產自用,戶均種植1~2畝,品種為“紅心胡蘿卜”。2002~2005年,麻彥偉在小潭鄉任鄉長期間,提出把胡蘿卜種植作為一項產業來經營,引種了日本“黃心胡蘿卜”。由于品質優良,種植面積目前達到15萬畝,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和品牌農業。
胡蘿卜被當地人稱為“小人參”,又曾作為貢品,麻彥偉把合作社取名為“貢參”,并注冊了商標,被評為首批河南名牌農產品。麻彥偉也因為對胡蘿卜的情結,被當地人稱為“胡蘿卜大王”。
◇合作社產業鏈◇
麻彥偉的合作社,是由29位農民組織成立起來的,其中包括醬菜廠、制醋廠、構件廠、恒溫冷庫,目前發展會員1 128人,帶動近2萬農戶直接從事胡蘿卜種植生產。合作社采取訂單農業方式,搞胡蘿卜規模種植、產品深加工和綜合技術開發。這種由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組織起來進行種植、管理、加工、運輸、銷售,形成種加銷完整產業鏈的形式,被麻彥偉稱為“合作社產業鏈”。
從此,延津縣的胡蘿卜從種植發展到經營。這個過程中,合作社應運而生并發揮了“產業鏈”的作用:合作社成立之初,組織一批村組干部和胡蘿卜種植能手到外省考察品種、種植模式和大型蔬菜批發市場。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一批種植帶頭人和銷售經紀人,并通過他們向群眾傳遞科技和市場信息。合作社還與種苗機構、蔬菜研究所、農科院等科研機構聯姻,引進推廣抗病高產種子,并在種植期間邀請專家技術指導。合作社負責,統一供種、供藥、技術指導、收購等。除了將成品好的胡蘿卜外銷,合作社還收購農民碎小胡蘿卜,做胡蘿卜醋和醬菜。下一步,他們準備進行綜合深加工,上胡蘿卜醋飲料、果汁、果脯等項目。
◇土地流轉是最大難題◇
因為干過3年鄉長,麻彥偉熟知農民的脾氣,他們最需要有人組織,但政府又無法組織,只有通過合作社來組織、示范、引導他們搞土地規模經營。從2005年開始,麻彥偉全身心撲在了“合作社產業鏈”上。
但3年來的工作讓麻彥偉很頭疼。就拿最基本的法律意識來說,合作社與種植戶簽訂有回收合同,市場價低的年份,種植戶追著合作社要求收購;但市場價高的年份,農民只把一小部分胡蘿卜賣給合作社,其余的全部高價賣給別人,讓麻彥偉很傷腦筋。
在小潭鄉,光一個秋季,胡蘿卜價高的年份,每畝收益可達3 000多元,低的年份每畝也可收入1 000多元,所以這里的農戶一般不把土地租給別人,租的話也要1 000多元。麻彥偉的合作社只好從附近鄉里以每畝每年400元的價格租了110畝地,搞育種和試驗。等試驗成功了,讓農民親眼看到有效益了,麻彥偉再把種子供給農戶,搞大面積推廣種植。
就因為這,麻彥偉的合作社想搞大規模園區種植。而大塊土地的承包流轉,則是一個很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