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年外出打工的收入,不如我媳婦經營4個棚的收入。2009年我要在家經營設施蔬菜,再搭建10個小拱棚。”這是來自彭陽縣紅河鄉紅河村村民王仁2008年種植蔬菜大棚收獲后發自內心的喜悅。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全區設施農業種植面積快速增長。局部地區由于種植品種單一、專業組織化程度低、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出現了蔬菜賣難、價格低迷的現象,不同程度地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實踐出真知。在干旱缺水、自然條件較差的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卻探索出發展設施農業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彭陽縣紅河村探索出了發展設施農業的“紅河模式”。
合理布局,規模化種植
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紅河鄉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本著“依水而建、突出特色、集中連片、示范帶動”的基本思路,依據當地氣候特點、水源情況和地理條件,2008年共種植設施瓜菜26 000畝。其中,西瓜2 300畝,辣椒19 054畝,發展小拱棚6 600棟3 960畝,日光溫棚343棟686畝。規劃建設千畝設施農業示范園1個,總面積1 367畝,目前已建設1 165畝,園區內擁有10棟以上小拱棚的農戶有128戶,20棟以上小拱棚的農戶有23戶,最多的達到25棟,最少的也有2棟。從品種引進、育苗到農戶培訓等都做出詳細規劃,邁出了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大面積發展設施農業的第一步。
科技支撐,系列化服務
紅河鄉在大面積規劃發展設施農業之初,就非常重視科技服務問題。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指導,加大培訓力度,召集農民外出參觀 “取經”,按照 “教一樣會一樣,學一樣精一樣”的思路,采取“傳、幫、帶”的形式,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在拱棚內手把手地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 “明白人”傳授種植技藝,再通過一帶十、十帶百的方式,使所有農戶都成為拱棚辣椒的種植能手,真正做到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面對面指導,手把手示范,良種良法直接到戶、到村,有效提高了拱棚辣椒的產量和質量。1畝拱棚年均產辣椒4 500~6 000千克,經濟效益成倍增長。
打造品牌,標準化生產
多年來,紅河村農民一直種植“牛角王”辣椒,產量低、品質差,市場價格比較低,經濟效益不高。2008年,他們引進推廣種植了“亨椒1號”新品種,與“牛角王”相比,果形大、肉質厚、色澤亮、口感好、耐運輸、產量高,每棟移動棚也就3分地,平均產量達1 500~2 000千克,比原來每棟增產500千克左右。針對過去種植品種雜、技術服務不到位、產品質量差的問題,大力調整品種結構,由生產多個蔬菜品種改為專門生產優質辣椒1個品種,嚴把產品質量關、信譽關,著力打造“紅河辣椒”品牌。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技術規程,建立完善的生產監測體系,進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按照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信息服務的“五統一”要求,力求生產綠色食品,提高蔬菜品質。
建立平臺,銷售網絡化
為了做好辣椒的銷售服務工作,在鄉鎮設立辣椒營銷辦公室,組織辣椒營銷經紀人和種植大戶成立紅河鄉辣椒產業合作社,形成農業技術干部、辣椒專業合作社、經紀人和農民群眾“四位一體”的銷售模式。以專業合作社為平臺,按照“培育一個產業,發展一個專業協會”的原則,建立信息互助機制、便民收購機制、誠信服務機制、蔬菜運儲機制、激勵促銷機制;充分發揮經紀人的作用,組織人員外出考察市場,開辟銷售渠道,形成完善的銷售服務體系,切實扭轉“賣難”現象,保證“紅河辣椒”能產得出、賣的出,并賣個好價錢。
加強黨建,發揮先進性
為了加快設施農業發展,紅河村黨支部根據本村每個黨員的特長,圍繞設施辣椒主導產業,以產業鏈為依托,分別成立了種植、運輸、技術服務三個黨小組,組長均由“能人黨員”擔任。種植黨小組負責在發動群眾、轉變農戶觀念、消除群眾發展設施辣椒的顧慮等方面發揮作用。運輸黨小組組長是販運大戶,負責以高于市場的價格,統一收購農戶種植的蔬菜銷往外地市場。技術服務黨小組組長都是本村種植蔬菜的 “土專家”、“田秀才”,在自己不斷熟練掌握辣椒栽培技術的同時,負責手把手教會其他不會種植的農民。在發展設施農業的過程中,3個黨小組立下了汗馬功勞,真正發揮了黨員的先進性作用。
強力推動,發展效果好
在探索發展設施農業的前期,部分農民有抵觸情緒,經過縣、鄉、村三級的廣泛宣傳,干部苦幫實干的工作精神,著實感動了農民。群眾的態度由抵觸到觀望,變為自己建棚種植,完成了由消極阻撓、積極參與到直接受益的轉變。針對發展設施農業建設資金困難的情況,鄉政府采取整合有關涉農項目資金,加大農信社信貸資金投放力度,挖掘當地民間資金入股等方法,通過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有效地解決了建設資金問題,保證了設施農業的順利發展。這一切都說明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引導,政府的強力推動,群眾的積極配合,設施農業根本發展不起來,更難形成規模優勢和實現經濟收益。
從調查情況看,在紅河村設施農業示范園內,經營1個占地0.7畝的日光溫室,年產值達2萬多元,相當于種植46畝水地小麥或40畝水地地膜玉米的收入;經營1個占地0.3畝的小拱棚年收入1 200元,種植1畝拱棚辣椒的年平均收入4 000元,相當于種植12畝冬小麥或種植4畝大田西瓜等果菜的純收入。盡管2008年下半年以來,辣椒的市場行情較往年波動較大,銷售價格有所下降,但由于紅河村引進優良品種,產量增加,生長銷售期延長。統一品種,擴大規模,打造地域品牌,極大地提高了辣椒的市場競爭力,單位產值基本與2007年持平,經營農戶戶均純收入仍達到6 000元,最高的達到3萬元,最少的2 400元,所以設施農業發展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市場沖擊。許多群眾從發展設施辣椒中嘗到了甜頭,收入大幅增加,經濟狀況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2007年只種了1~2個拱棚的,2008年自發建了十幾個拱棚,今年打算還要擴大建棚的規模。2007年紅河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 150元,比2006年增長800元,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高18.96%,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41.9%。2008年達到3 900元,比2007年凈增長750元,設施農業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收入總水平遠遠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紅河村農民通過發展設施農業,人均純收入由2 000元猛增到近4 000元,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向小康邁進的歷史跨越,從根本上改變了貧困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