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克萊默像所有國際投資家一樣滿世界奔波,2000年以后他來到了中國,并作為一個旅游者為桂林、西安、北京所著迷。各地的美術館是喬治克萊默每到一地必到的去處,但是他很快發現了一種更好地和藝術發生關系的方式,那就是藝術收藏。
喬治克萊默很快就行動起來了。80年代的喬治,克萊默早已家饒資產,他“小試牛刀”的對象是法國19世紀、20世紀的藝術,“因為那個時候法國19世紀、20世紀藝術的價格都比較低,而且可以較好也較快地形成收藏的系統。”形成自己的收藏系統,是喬治克萊默自我的要求,毋庸置疑也是區別藝術愛好者和藝術收藏家的關鍵標準。
在整個80年代,喬治克萊默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收藏目錄,時至今日,其中的法國早期印象派作品也早已身價百倍了。但是喬治克萊默只是默默地從事著這份自己喜愛的事業,非常低調也非常謹慎,就像歐洲許多的“老派”收藏家一樣。
1995年一件偶發的事件令喬治克萊默不得不出現在公眾的目光之下。1994年喬治·克萊默的身影不斷出現在藝術品拍賣行中,因為他的收藏方向開始移轉。“我覺得作為荷蘭人應該對荷蘭藝術肩負推廣的作用,17世紀是荷蘭藝術的‘黃金時代’,而這一時期的作品在目前市場中仍具有一定的流通量,部分作品價格也是非常合理的。”于是90年代的喬治,克萊默逐漸放棄了早期的收藏興趣,更專注于17世紀荷蘭和佛蘭德斯繪畫的收藏。1995年喬治克萊默在世界各大拍賣行大肆出手購買17世紀荷蘭繪畫作品,一共買了16幅作品,其中就包括了一副名為《戴頭巾的老人》。《戴頭巾的老人》是喬治,克萊默1995年在倫敦蘇富比拍賣的斬獲。成交價在10萬歐元以下,當時這件作品被認為是倫勃朗的老師盧梭的作品。但是很快倫勃朗作品的權威認證機構“倫勃朗研究會”通過顏料、畫底和畫板木質年輪三種方法否定了“作者為盧梭”之說,并借助于高科技檢測最終發現了畫布上倫勃朗的親筆簽名。一夜之間喬治,克萊默成為了90年代藝術市場“撿漏”的最新“奇跡”,成為了荷蘭乃至全歐洲的新聞人物,而《戴頭巾的老人》也成為目前私人收藏早期倫勃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幅精品力作。
喬治·克萊默并不想僅僅成為一位藝術財富的擁有者,而是想把自己的喜悅同大家來分享。他一方面繼續致力于17世紀荷蘭和佛蘭德斯繪畫的收藏,并逐漸累積起50幅這一時期的精品序列,其中包括了哈爾斯、布呂蓋爾等大師的畫作;一方面他和他夫人一起成立了1he FondationAetas Aurea[FAA],并把自己這部分的收藏全部委托這個基金會來掌管。FAA的目標非常明確:1、促進藝術普及尤其是荷蘭藝術的普及工作;2、通過持續購買、參與研究、舉辦展覽和藝術品修復等項目保持其收藏的活力并推動藝術收藏;3、通過國際性的借展合作項目積極而有效地擴大其收藏的影響力;4、通過持續性的藏品出版以及網站建設,譬如2002年推出第一本《克萊默私人收藏荷蘭和佛蘭德斯藝術大師畫集》,2008年又以荷蘭語和德語在兩國推出了《克菜默私人收藏荷蘭和佛蘭德斯藝術大師畫集》的修訂版。此外其網站也成為向全球推動荷蘭藝術的有益嘗試。
2009年喬治,克萊默正在策劃其藏品的全球美術館巡展計劃,“如果說我兒時的夢想已經因為我收藏到倫勃朗的《戴頭巾的老人》而實現的話。那么現在讓全球都進一步了解荷蘭藝術則成為了我現在的夢想。”當然這個夢想中還包括了將這些收藏帶到中國。
“我們的收藏是不斷成長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就像是通過努力一點一點砌起來的大廈。”喬治,克萊默自信地對所有的人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