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同道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2008年是中國電視非常壯烈的一年。兩場大災、一場歡慶可以概括一切,恐怕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超越雪災、地震的報道
2008年是中國電視非常壯烈的一年。兩場大災、一場歡慶可以概括一切,恐怕沒有任何事情能夠超越雪災、地震的報道。整體來講,2008年的電視節目比較平,基本上沒有大的波動,沒有出現前幾年“超女”那樣特別值得關注的節目。節目形態還是在原地踏步,節目內容也都常規化。
震災期間,中國電視新聞第一次逼近了世界高度,做得最好的是四川衛視,其優勢體現在視點和細節。它用相對比較低的視點,或者說更加人文性的視點,以及對細節的關注為我們展示了在天災突然來臨之際人們的狀態;央視還是高屋建瓴的節目比較多,但震災報道也是其歷史上做得最好的。大量的直播、對現場的捕捉勝過了過去任何一次災難報道;東方衛視地震報道的特點則是善于發掘文化和社會價值。
奧運是一場狂歡,但我對奧運報道并不是十分滿意。央視精彩的都是賽事轉播,缺少更多維的視點,缺少對平民的關注,它還是把奧運做成了明星的奧運。
2008年我最喜歡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幾檔/類節目,一是央視四套的《海峽兩岸》,尤其是陳水扁舞弊案的報道,它采用臺灣的媒介、臺灣的評論員來跟蹤報道、解讀事件,比較有公信力。
2008年有關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報道非常多,但是精品較少。“三十年”節目中有幾部不錯,一是央視一套的《偉大的歷程》,二是幾家電視臺合作的《中國1978-2008》,三是SMG第一財經、東方衛視播出的《激蕩1978—2008》。總結這三個節目的特點,一個有宏觀高度,一個找準了歷史的切入點,一個采用編年體方式,從鮮活的細節入手感受三十年的變遷,有故事、有人物。此外,央視《見證》欄目推出的《我們身邊的三十個細節》也非常有味道,它從細小的切口來展示大時代的風波,比如糧票、股票,但不講風口浪尖的東西,用一滴水來折射大海非常有智慧。
第三檔比較有亮點的節目是云南衛視的《經典人文地理》。它一直在堅持一種品位,傳播一種文化概念,這種文化概念不是空洞的,而是落實到具體的人物、事件、地理風光,目前這種比較有品位的節目做得還不太充分。由于中國沒有公共臺、商業臺的劃分,因此所有的電視臺都應當承擔公共臺的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云南電視臺愿意拿出重要的播出時段,每天堅持播出《經典人文地理》非常不易。電視臺要對社會的整體精神生態、文化生態負責任,絕不能只考慮收視率。
第四類節目是SMG紀實頻道的《大師》、《檔案》。它們對文化生活有一個系列化、常規化的記錄,彰顯文化內涵。
其他比較不錯的節目還有:央視的《經濟半小時》,這是一檔負責任的經濟類節目;央視的《紀事》、《百姓故事》等紀實類節目也不錯。